• 95阅读
  • 0回复

南京科技人员交流为何“冻”了起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06
第5版()
专栏:记者来信

南京科技人员交流为何“冻”了起来?
去年3月,江苏省南京市制定了允许科技人员流动的暂行规定。许多长期被闲置、一技之长得不到发挥的科技人员认为这一下报国有门了!报上每登一次招聘广告,报名要求流动的就有千余人。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实际流动的只有三十六人。据反映,阻碍人才流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人才部门所有制难以打破。一些科技人员比较集中的单位,往往从本单位的利益出发,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动摇军心”等理由不肯放行。即使是流动成功的三十六人之中,有不少也是经过市人才流动办公室的同志磨破嘴皮跑断腿,“公章加关系”才解决的。据统计,交流一个人员,要经过八道关卡、十六道手续,只要有一道卡壳,就宣布告吹。
二、对人才交流顾虑重重。人才流动是项新工作,涉及到体制、政策、人事几方面,一些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和单位怕人才的原单位不放,劳而无功,“开花不结果”;怕招聘来了不顶用;怕缺乏经济实力,满足不了应聘人员提出的要求;怕给了应聘人员一些照顾后,会造成同原有科技人员之间的矛盾。
三、规定中的政策措施难以兑现。南京市暂行规定采取的六项政策措施,只是对现行的政策作了适当放宽,即使如此,执行起来也是困难重重,难以兑现,使规定成了一纸空文。比如:人才流动后,对成绩突出者可以浮动一级工资的规定,人事、财政部门不认账;工程师合理流动后,家属可以提前解决城镇户口,人事、公安部门不肯办理;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流动到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子女可以优先就业,劳动部门说,没有指标不能办。不少科技人员看到政策不兑现,很失望。
由于上述原因,人才流动形成了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热的一头是科技人员,冷的一头是有关单位的领导,对于人才流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各方都是“不点头,不摇头,不了了之”,正如有的同志说:“流动,流动,流‘冻’了。”
南京市人才流动办公室认为,要使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就要做到:以任务促流动(不搞自流和盲流),以优惠的政策促流动,以制度的改革促流动(对科技人员定编定员,并确定合理的结构比例),以权威的机构和得力的工作班子抓流动。
本报记者 孙健 龚永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