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鲁迅的“影象”和卓别林的国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06
第8版()
专栏:

鲁迅的“影象”和卓别林的国籍
郁其士
读了5月28日人民日报八版的杂文《“影象”的印象》,有几句话想说一说。
作者称赞一篇文章指出了鲁迅在《故乡》中的一处“笔误”:把“印象”误写为“影象”。由此引出一番议论,说:“鲁迅的《故乡》是‘传统课文’。我国仅普通中学就有十万余所,就算一所中学只有一位教师教《故乡》,那么全国每年就应有十万教师发现鲁迅把‘印象’误写为‘影象’。试问,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直说呢?不点出那个‘怕’字来,是讲不通的。”怕什么呢?据作者下文所说,是怕“权势”!
我不是语文教师,可时常做些带有“语文教师”性质的工作,没少给别人改错字。《故乡》是读过许多遍的。为什么没有“站出来”指出鲁迅的这处“笔误”?分析自己,揣摩别人,无非一是未曾引起注意;二是即使注意到了也未必有充分的把握判定是鲁迅写错了。我不是说,鲁迅不会写错字。以为名家不会写错字,是迷信;明知出了错,因为人家有名望或是权威,便不敢指出,是怯懦。这两种精神状态的确都是要不得的。但是,也应该了解,要确认某个字为错别字,有时并不容易。(记得也是从人民日报上读到过一篇文章,说鲁迅一篇杂文题目《漫与》为《漫兴》之误,觉得讲得有理,忙向别人推荐。谁知没过几天报上又发表一篇文章,说前一篇文章的辨正根据不足。)鲁迅是怎样用“影象”这个词的呢?《故乡》中的原文是:“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这里“影象”和“言辞”相比着用,在我看来,很难说是用错了。“影象”是有形象的,“印象”不都是有形象的。改“影象”为“印象”可能反而逊色。《故乡》中还有一处说到“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象”,可见鲁迅用“影象”一词是有讲究的,并非偶尔一处笔误。何况词汇的运用还有个人特色、方言差异和时代变迁的问题。当然,语文专家们也许终究判定鲁迅是用错了,我无意于争论这个问题。我想说的只是:我这样看,可能是知识水准不够,但决不是“知识勇气”不足,明知为错别字,却慑于鲁迅的“权势”,不敢“站出来直说”。点出一个“怕”字来,认为这样就“突出”了“事情的症结”,指责了十万中学语文教师每年讲《故乡》一课时表现的怯懦。如此苛责,恐怕是有失公允的吧。
乔木同志写信给报刊更正了他的文章中把卓别林说成美国人(由于卓别林长期在美国影坛活动,在很多人的印象都把他当作美国人了)这一错误。由此《“影象”的印象》的作者又引出一番议论,说:“令人费解的是,乔木同志的文章事前送给了那么多专家看,为什么竟没有一人提出来呢?总不会都没有发现吧!我看这里可能也有一个‘怕’的问题。大家都不愿提,到头来还是乔木同志自己出来更正,这岂不增加了麻烦!”
一个“可能”的“怕”字,笔尖儿又横扫了“那么多专家”。“为什么竟没有一人提出来呢?”稍作调查,回答其实也很简单:原来的稿子上还没有包括卓别林在内的“从真诚的人道主义者转变成为社会主义者或社会主义的同情者”的代表人物名单。乔木同志说明过,他的那篇文章是在讲稿的基础上,经过“补充和修改”而写成的,是得到“提出种种宝贵意见的同志们和前辈学者们”的帮助才能“以现在的面貌出现”的。正是听取了人们的意见之后,在“补充和修改”的过程中,才增加了这个名单。有什么根据责怪未曾看到后添的名单的专家们“不敢”或“不愿”指出名单中卓别林国籍的误记?如果人们连这样一点意见都“不敢”或“不愿”提,又何来引起那么多“补充和修改”的“种种宝贵意见”?而且,这处错误毕竟还是读者指出来的。更正信中不是明明提到了指出这一错误的读者姓名吗?
提倡不怕纠正名人的错误,提倡为民主,为改革,为创新,给“敢”字撑腰,这是我很拥护的。“敢”要敢在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上。敢批评,要表现在坦率和诚恳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