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一部材料翔实、叙述生动的专著——读《五四运动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08
第5版()
专栏:书评

一部材料翔实、叙述生动的专著
——读《五四运动史》
吕涛
彭明同志积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撰写的《五四运动史》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既是一部材料翔实的专著,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材料丰富、翔实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研究历史必须实事求是。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必须是先务“实”,后求“是”。本书作者大量查阅了报刊资料、档案资料、文献资料、回忆录,还采访了当年参加五四运动的老人,并进行实地考察。把这些死的文字材料和活的口述资料,加以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此,事实叙述得比较准确。例如,关于5月4日当天游行人数问题,向来有三千人和五千人两种说法。作者根据北洋政府京师警察厅档案所存京师警察总监吴炳湘的密电:“4日,北京大学等十数学校学生二、三千人,因青岛问题,在天安门前集合,拟赴各使馆争议。”认为游行人数三千人之说是比较真实的。又如,李大钊在北大任图书部主任和任教时间,本不在一年(相隔两年多),许多文章和回忆录中,都把两者混为一谈,说得比较笼统。作者查阅了有关档案资料,做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使其尽量合乎当时的实际。对于一件史实有两种以上的说法,无法作出判断者,或者是只有一种说法,但系孤证而无旁证者,作者大都在正文或注解中加以交待说明。
作者在撰述本书时,非常重视当事人的回忆资料,并对不同角度的各种回忆材料,加以排比印证和分析。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得以弄清许多重大问题。如高一涵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回忆;许德珩、杨晦等关于学生运动情况的回忆;罗章龙关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情况的回忆,张申府、刘清扬关于周恩来活动情况的回忆等等,都是很珍贵的。作者为了弄清一些细节,还访问了当年北京大学的工友、赵家楼胡同的居民、陈独秀故居的房东,等等。这些历史见证人所提供的情况,都是非常具体和生动的,也是非常宝贵的。作者不仅搜集了国内一些当事人的回忆资料,还努力搜集国外及港台出版的一些当事人的回忆资料,把它们互为印证加以分析,校订了一些重要史实。如火烧赵家楼事件,许多参加者都回忆说,当游行队伍走到赵家楼胡同时,曹汝霖事先闻讯逃跑了。但是曹汝霖本人却记得他没有跑。他说:“我于仓猝间,避入一小屋(箱子间),仲和(即章宗祥)由仆引到地下锅炉房(此房小而黑)。这箱子间,一面通我妇卧室,一面通两女卧室,都有门可通”;当时学生“即将破门到小屋来,岂知他们一齐乱嚷,都从窗口跳出去了”。(《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作者认为,曹本人的这段回忆,应是实情。学生没有找到曹,估计他逃跑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却不是事实。
作者十分重视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纠正了一些书本上或传闻上的谬误。作者在本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说明:“例如在文字记载中,《新青年》编者当年曾在‘新世界’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我原来听说‘新世界’就是前门外的劝业场,但经过实地的访问调查,发现不对了,不是劝业场,而是珠市口西香厂路口的一座楼房(原为一小学,现准备拆除),并且了解到当年北京的‘新世界’,类似上海的‘大世界’游艺场。……这样,再来读高一涵的那篇和陈独秀一起在‘新世界’散发传单经过的回忆,就活龙活现,印象逼真,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了。”据笔者所知,本书作者曾两次去“新世界”考察访问,因此他能够写得如身临其境。
其次,该书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又是新文化运动,它们互为影响。本书基本上贯穿着这样两条线,而以爱国主义为主线。本书开首一章就是《从山东问题说起》,一下就把五四运动的诱因直接点出来了。接着展开时代背景的分析,说明五四爱国运动的必然性。
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爱国运动。真正是地无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卷入到这个运动中来。在地区上,作者除了分析北京、上海两个中心外,也重点地叙述了山东、天津、武汉、长沙等地区的情况,显示了星火燎原之势。在阶层上,作者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材料,说明各个阶层,包括三教九流,都投入到运动中去。“商女也知亡国恨”,作者用了这样一个标题,说明运动波及的广泛性。最感人的是一位天津的家庭妇女,她依靠典当衣服换来的钱,印制题为“李孟氏典衣刊布”的一张爱国传单,有力地说明爱国运动的深入人心。此外,对于农民参加五四运动的介绍,以前有关的出版物尚不多见,作者根据掌握的材料(主要是山东),也作了描述。
把政治运动和文化运动结合起来论述,是该书的又一个特点。五四运动的兴起,是与思想解放运动分不开的。作者用了相当篇幅,分析和论述了“五四”前夕的启蒙运动,说明它的历史意义。对于“五四”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者按照具体情况,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段落相适应,努力把两条线揉合在一起加以论述,开辟了《问题和主义之争》、《空想社会主义的破产》、《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追求》、《社会主义辩论》、《反对无政府主义》等章节,并注意从中归纳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探讨。如空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在过去的著作中,或被忽视,或语焉不详,作者把它的来龙去脉讲得比较清楚。他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在1920年以前对中国很有影响,它的破产才促使中国思想界转入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追求。另外,该书对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些著名人物在五四时期的思想,都作了比较实事求是的论述。因此,从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这部著作也是有一定分量的。
除了以上几个特点,本书把《五四运动和妇女解放》专列为一章,将散乱的有关妇女解放的材料加以综合和分析,这也是不多见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