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赶快消除“中梗阻”——工业改革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0
第1版()
专栏:

赶快消除“中梗阻”
——工业改革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报记者 林晰 董焕亮
“究竟谁是企业,是工厂吗?!”北京国棉一厂、二厂的厂长和党委书记提出这个问题时,我们感到纳闷,因为人们一直认为,工厂作为最活跃的经济细胞,理所当然地就是企业。可是,在他们用大量的事实说明情况之后,我们确信这个问题提得好,不解决“谁是企业”这个问题,《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就落不到实处。
“‘婆婆’太多,又太揽权,管得工厂动弹不得。”厂长们向我们诉说。这两家工厂,一家近七千人,一家近万人。它们的纵向“婆婆”,一是北京市纺织工业总公司(实际上就是原北京市纺织工业局),二是总公司下属的北京市棉纺织印染公司。这两位“婆婆”把工厂应当享有的自主权截留了。
请看事实:
用人方面。工厂招收或开除工人,都得报请二级公司、总公司和市劳动人事部门审批。总公司还规定,工厂人员可调出不可补进。照说,工厂人员的正常调动和更新,本是生产的需要,有关方面没有必要加以限制。最近,总公司将长期亏损的纺织建筑工程公司解散,人员硬性分配给各厂,京棉一厂和二厂就分配五十八人,其中有十一人,一进厂就享受退休待遇。从业人员中,也大部分是不适合纺织厂需要的。
财务方面。工作人员出北京办事,厂长说话不算数,非上级公司批准不可。京棉一厂不久前派人到天津购买机器部件,当天来回,花不了几个钱,也要公司开介绍信,误时又误事。
奖惩方面。按规定,厂长每年有给1%的职工调资的权力,执行时却要层层上报。京棉一厂去年决定给部分人晋升一级,只占职工总数的0.29%,上报公司,至今还悬着。
看来,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要消除“中梗阻”。类似目前北京市纺织工业总公司及众多的二级公司的一些做法,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梗阻”,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两个厂的“婆婆”,实际上是行政机构。因为它们不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单位,然而,却拥有众多的自主权。这种体制,政企不分,权责分离,从事生产经营的被束缚得死死的,不从事生产经营的则可以指手画脚。
只有精政,才能放权。叠床架屋的行政机构,使企业深受官僚主义、文牍主义之害。现在会议多,文件多,报表多,扯皮多,效率低。京棉一厂生产的氨纶纱,曾是市场上的紧俏货,工厂写报告请求进口原料。半年过去了,杳无音讯,据说报告层层上转,压在纺织工业部,还要上报国家经委批复。
“中梗阻”是我们经济体制的普遍现象。一个工厂不仅有纵向的“婆婆”,还有许多横向的“婆婆”(比如所在地区的各种行政机构)、不见面的“婆婆”(比如上级的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都管着企业。
“赶快消除‘中梗阻’!”这是企业职工的共同呼声。工厂是真正的企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和政策范围内,要在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价格、物资选购、资金使用、资产处理、机构设置、人事劳动管理、工资奖金、联合经营等方面,拥有真正自主权,才能办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经济能动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