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一个令人忧虑的倾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0
第5版()
专栏:

一个令人忧虑的倾向
湖南岳阳县第一中学 李真微
1983年高考语文题分为四大块,每块占分如下:语文知识(包括拼音)十五分,其中既有现代文知识,也有古代文知识;白话文阅读二十分;文言文阅读四十分;作文四十五分。文言文占分比例恰好比现代文多一倍。文言文在高考中所占比例如此之大,使我深感忧虑。因为实践证明,这根指挥棒,已无情地指挥着中学语文教学向着文言这个高地拚命地猛扑。其表现有三:超量、过难、崇古。
超量。现行统编高中语文课本每册编选三十篇,其中文言文年均十一篇,占37%。假定这个比例是合理的、科学的,那么实际教学情况又怎样呢?一般是安排文言文教时从宽,安排现代文教时从挤。不少学校往往先从编在后面的文言文教起,完不成任务,就砍去前边的现代文。有的教师现代文干脆一篇也不教,而对十一篇文言文倒是精雕细刻,只字不漏,甚至挤占其余的时间去找课外的文言文作补充教材来讲。
过难。有的教材本身就选得难了一些,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太多,深奥难懂;《孙子》的《谋攻》,省略过多,且无规律,颇费猜度;《曹刿论战》,“文革”前多作高三教材,现“下放”初三,学生难于理解。这与大纲提出的“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不适应,再加上有的教师自己补充古文,唯恐难度赶不上高考题,把网越撒越宽,难度加大,因此文言文教学有日益加难的趋势。
崇古。有的在文笔上盲目崇古。应该说现行中学教材的编选,对现代文是很严格的,即使是名家名篇也不迁就,不合规范就加以修改。可是对古文明知有错也不敢动它一根毫毛,公认的衍文也不敢删去。
这种“文言热”现象的存在,显然是不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的。我们培养的人才要适应四化的需要,要适应社会、科学向前发展的需要,要让学生掌握最急需最适用的语文工具,这就是白话文。中学生学点文言文固然有助于学白话,但应有适当的比例,不能轻重倒置,重文言而轻白话。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考文言题占分太重。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是一个客观存在。语文这一科考分是最难提高的,提高作文的考分比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分更为困难。作文想得满分,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文言文阅读,则可拿满分,这是语文中最呆板、最易争分的一大块。
我们认为,高考命题应该反映《大纲》精神,《大纲》要求中学生主要具备现代文的读写能力,文言文摆在次要地位,而1983年高考占分却来了个颠倒,这是与《大纲》精神相违背的。这种严重比例失调的现象,必须坚决纠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