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工农业革新的动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0
第6版()
专栏:

工农业革新的动力
本报记者 陈特安 光明日报记者 王德铭 经济日报记者 张松齐
我们抵达哥本哈根时,正值复活节,漫步街头,但见食品店里的货物琳琅满目,其中奶制品的品种之多尤其引人注目。这个小小的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丹麦的农业发展。据了解,一个丹麦农民生产的产品现在可供养一百二十八人。丹麦的农畜产品有三分之二出口,销往一百五十个国家。
是什么原因促使丹麦农业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
在丹麦朋友的安排下,我们访问了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家乡欧登塞附近的汉森先生的农场及哥本哈根近郊的北西兰牛奶厂。汉森的农场占地二十八公顷,主要经营畜牧业,饲养四百二十头牛,其中有一百七十五头奶牛。农场有拖拉机五辆、卡车两辆,另外还有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每头牛的家史、健康史、饲养情况以及奶牛出奶、牛的最佳交配期等资料全部储存在内。农场只有三个劳动力,劳动已全部机械化,年产值达四百万丹麦克朗
(一美元约合九点八丹麦克朗)。北西兰牛奶厂属合作社性质,共有工作人员一百二十名,由微型电子计算机控制牛奶的加工程序,每小时可脱脂牛奶三十至三十三吨,只需一人操作。该厂每天可处理二百吨牛奶,大部分职工驾车到各生产合作社收取牛奶,经加工后于清晨把奶制品分送到各供应点。该厂所属牛奶公司还计划出口相当一部分牛奶和奶制品。
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丹麦为了发展农业,采取了几项有决定性意义的步骤:(1)改变产品结构,由几乎单一的、低产值的农畜产品,逐步发展成为多种的、劳动密集型的、高产值的产品。(2)发展和改善合作社,负责提供技术信息及指导、供应农业生产必需品、促进出口和提供有关农业经济政策方面的情况。(3)在农村中普及教育,为普遍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推广农业技术打下了基础。
现在,丹麦已成为工农业发达的国家,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以上,工业产品约占全国总出口额的四分之三。丹麦工业联合会的负责人伦德先生在接待我们时强调:“丹麦是个没有工业资源的国家,几乎每一盎司的原料都靠进口。”在这样的条件下,丹麦工业如何发展?伦德介绍说,结合丹麦工业的实际情况,不搞大而全,而向产品专门化、高精尖方向发展,狠抓教育和科研,大力提高工艺技术,努力寻找国际市场,增加出口。
在采访了四五家工业企业的负责人之后,我们感到,丹麦的工业确有其独到之处。首先,丹麦的工厂企业主要是中小型的。丹麦共有六千五百家企业,拥有职工三十八万五千人,平均每家企业只有六十名职工,其中二千多家仅有职工十至十九人,约占30%,五百人以上的企业只占1%左右。这些中小企业机动灵活,对市场需求适应性强,现已成为丹麦工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次,工厂企业的生产结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投资密集型的很少。此外,革新意识强。丹麦的工厂企业进口原料主要是为了出口,因此企业经常探索发展新产品,以加强自己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
访问期间,丹麦朋友一再向我们表示:
“丹麦除了人和土地外,没有其他资源。”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勤奋智慧的人民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