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多水之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0
第7版()
专栏:域外散记

多水之乡
陈岳年
“多水之乡”
在南美洲东部广袤无际的大地上,有着无数美丽的河川、湖泊和瀑布,其中包括全世界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和落差最大的瀑布——安赫尔瀑布。至少在一万年以前,印第安人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安居乐业。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这些世代养育他们的江河湖泽,给自己的家乡起了个确切的印第安语的名字:圭亚那,意思是“多水之乡”。
五个圭亚那
可是,十六世纪以后,欧洲探险家看中了这块肥沃的土地,纷纷前来争夺。于是,印第安人的“多水之乡”很快被瓜分成五个圭亚那:西班牙属圭亚那,后来被改名为委内瑞拉;葡萄牙属圭亚那,后来取名为巴西;法属圭亚那,现在仍是法国的一个海外省;荷属圭亚那,即现在的苏里南;英属圭亚那,就是今天的圭亚那合作共和国。
奴隶的历史
欧洲殖民者为了建立种植园,需要大批劳动力。他们起初使用当地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后来,由于印第安人的反抗,加之人口太少,他们又从西非把奴隶贩运到这里作劳力。一位圭亚那的历史学家告诉我们说,当时,一个健康的男性奴隶只卖一百五十英镑,还不及一匹马的价钱。奴隶们没有人身自由,每天顶着热带灼人的烈日或倾盆大雨,在田间劳动十几个小时,还得不到足够的食物。他们只要稍稍“得罪”主人,就要受到砍耳、断足等酷刑。
非人的待遇迫使奴隶们起来反抗。他们经常烧毁种植园主的住宅和田里的庄稼,杀死种植园经理和监工,甚至发动大规模的反奴隶主战争。1763年由著名领袖科菲领导的伯比斯黑奴起义,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军一度占领了殖民当局的据点那骚堡。今天,圭亚那人民为了纪念这次起义,在首都市中心广场上建造了一座塑有科菲青铜像的纪念碑。
经过奴隶们的不断起义和英国进步人士的坚持斗争,英属圭亚那的黑人奴隶终于在1838年8月1日得到解放。
契约华工
奴隶被解放以后,种植园的劳动力更加缺乏,英国殖民当局又从印度和中国进口契约劳工。从1838年到1917年,他们从印度输入大约二十四万名合同工人。从1853年到1912年,他们从中国的广东和福建两省招募、拐骗和贩卖了大约一万五千名贫苦农民和工人,到圭亚那的种植园来劳动。
契约华工在离开中国之前同资方签订了劳动五年的合同。合同规定:资方在中国预支给工人一笔安家费和去圭亚那的船费。这笔费用必须在工人今后所得的工资中扣除。许多华工到圭亚那辛辛苦苦劳动几年,挣到的菲薄工资实际上只够向资方还债。五年合同期满后,不少工人仍清贫如洗,只好流落异国他乡,另谋生计。一百多年来,华人们为发展圭亚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成了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成员之一。圭亚那前总统阿瑟·钟就是一位华裔。
“亚、非、拉
人民共一家”
今天,我们来到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发现居民中既有黑皮肤的非洲人后裔,也有身披纱丽的印度农民,还有那头戴彩色羽冠和纹身的印第安渔民和猎人。这三种人占圭亚那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怪不得一位圭亚那友人风趣地对我们说:“我们这个民族是亚、非、拉三大洲的人民共一家。”
圭亚那各种族在历史上共同受过殖民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共同参加过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但同时也存在过一定的隔阂和矛盾,甚至发生过流血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主要是殖民统治者长期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
圭亚那独立后,各种族人民认识到,要巩固民族独立,建设自己的家园,必须加强各种族之间的团结。他们在自己的国徽上铭刻着共同的庄严誓言:“同一个国家的人民,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命运。”正象这个“多水之乡”的许多大江巨川最终要汇入大西洋一样,祖先来自亚、非、拉、欧四大洲的圭亚那各种族,正在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吸收溶化,逐渐形成一个统一而又多样化的圭亚那社会。(附图片)
多水之乡的三个小朋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