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荧屏上的特写——从《女记者的画外音》谈电视剧的特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1
第7版()
专栏:

荧屏上的特写
——从《女记者的画外音》谈电视剧的特点
朱汉生
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单本剧一等奖的电视剧《女记者的画外音》(浙江电视台摄制),不仅以强烈的时代感和改革者的榜样力量,激励着我们迎接经济改革的到来,而且以新颖的艺术手法独树一帜,使人耳目为之一新。
全剧以一个女记者的采访为线索,把许多看似没有什么联系的插曲分开来介绍,再由女记者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的核心就是厂长,主题是经济改革。但写事是为了写人,写改革者的精神风貌。
我们跟着这位女记者来到浙江双燕衬衫厂。女记者实际上就是观众的代表,她敏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地求索答案,不时发表议论。例如,厂长身穿笔挺的西装,天天在厂门口迎接工人上班。女记者问道:“这有必要吗?”厂长回答得好:“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形式,能产生特殊的效果”;采购员要出差,厂长要求他穿上本厂的最新产品以体现本厂的风度;发现退货的次品,厂长大发雷霆,立即追查,要扣发责任者的工资。女记者一一看在眼里,用画外音告诉我们:“企业牌子至高无上,产品质量精良,再加上无时无刻不忘的广告宣传……这就是这个企业获得成功的秘密……”。在厂庆遭到一位副局长的阻挠,厂长的痛苦溢于言表时,女记者竟激动地说:“我能用什么语言来安慰他呢?……亲爱的党组织,请理解一个改革者的耿耿情怀吧……”这一切都是通过女记者那无拘无束的语调描述出来的,其中略带着温和的政论口吻,使我们逐渐看到了厂长身上最主要、最可贵的东西。于是,一个社会主义改革者的形象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从这个电视剧中我们不难发现,它的着眼点已经不是情节、事件和引人入胜的戏剧性冲突,而是理解它们的意义,是对剧情的思考。叙述、理解的手段已成为这个电视剧的重要结构成分。由于女记者的采访是通过“生活本身的形式”来反映生活的,就使得这个电视剧具有高度的真实感。编导者颇具匠心地利用女记者这个人物来达到自己的既定目的。凡是女记者注意的地方,正是编导者想加以强调或希望我们理解的地方。作品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障碍,为了塑造厂长这一形象,可以选择必要的人物、事件为其所用,还能随时随地发表个人观感,促使我们接受某些结论,又不给人以强加于人和空洞说教的感觉。这种“形象化的政论”,充分发挥了电视屏幕的特点,为全剧增色不少。
一般说来,电视屏幕有两个显而易见的特点:其一,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在屏幕上,播音员仿佛在和我们对话。其二,电视上前后各种迥然不同的节目全靠播音员(或称主持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所以说,电视的基本结构原理就是通过屏幕上的主持人来了解某些事件。
现在电视剧也开始探索这种纯电视结构的形式了。《女记者的画外音》就是个明显的例证。女记者即主持人。不过在这个电视剧中她的职能要复杂一些:她既是剧中人,又是评论员。因此,她一方面作为演员,要按表演规则进行表演;同时她又能跳出来,作为观众的代表,从旁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引起观众的联想、思索和共鸣。这种结构完全符合屏幕交流的特点。《女记者的画外音》在这方面的创新,代表着电视剧的一种发展趋势。
当然,这个电视剧在表现手段上仍没有完全摆脱电影的老路。例如过多地运用了“画外音”这种电影的假定性手法,使人们更多地注意了事件的过程和对人物外在行动的表述,而削弱了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的刻画。这种电影化的表现手法与剧作的电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不过,它已经朝着电视艺术的独特性方面迈出了重大的一步,这就是可喜的收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