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北京与清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1
第8版()
专栏:首都文化风貌笔谈

北京与清泉
高润华
北京的长城,蜿蜒曲折于群山之巅,沿着长城查看,人们不难发现,附近一带几乎都有泉水的踪迹。多少世纪以来,珍珠泉、龙潭泉、莲花泉、响水湖等名泉曾经吐珠泻玉,令人神往。这一眼眼清泉,为长城的延伸开辟了道路,也是无数兵民和世代兵将在长城立足与卫戍的命脉。
再看北京城,那高大的城墙、巍峨的箭楼、堂皇的宫殿、精致的园林,引来无数旅游者的赞叹。然而,一般游人恐怕不曾想到,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最早的起源也与泉水有关。远在三、四千年以前,北京西郊一带泉眼众多,清泉汇流后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淀、池、泡。现在广安门以西三公里的莲花池就是其中之一。由于这一带泉水常年溢流,树茂草丰,加上交通便利,又很少受洪水的威胁,就吸引了一些过游牧生活的人来此定居,他们世代在这里耕种、放牧,逐步建立了一座约九平方公里的方形小城,起名蓟,为燕国的都城,历经秦、汉、魏、晋、隋、唐、辽,城址并无扩大和迁移。公元1153年,蓟城改为金中都城,城池扩大到二十二平方公里,至1267年元建大都城后,城池中心才从当年的莲花池附近迁移到今天的鼓楼一带。明清北京城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见,泉水对于北京城的形成与发展起过多么重要的作用。
古诗云:“万叠燕山万叠泉”。纵观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都城,象北京这样有丰富泉水资源的,实在太少、太难得了。据有关单位统计,北京山区泉水近期仍有一千多处,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的浅山区,日平均流量大于一千立方米的就有几十处,其中泉水流量最大、泉潭水域最广、附近风景最美、民间传说最多的是房山县的黑龙关泉。那里田园村舍临泉而建,鹅鸭戏嬉于水面,鱼虾遨游于浅底,沿岸果木荫郁,恰似一卷北国江南的山水画。北京的名寺古刹,也都依山傍泉而筑,如潭柘寺有龙潭泉,卧佛寺有樱桃沟泉。此外,北京的山泉往往又是水库池塘的源头,那里石墙高坝拦谷截沟而垒,引来碧波粼粼。
泉水,是地下水出露地表的一种自然景观,而地下水又是靠天然降水渗入地下补给的,正是:“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北京的泉水透明洁净,为低矿化度、低硬度的中性水,清爽可口,尤其是刚流出地表时,更是甘甜醇美。北京泉水的温度也较稳定,接近北京的年平均气温12℃,几乎是恒温的,冬暖夏凉,有一部分泉水受深部地球热源的影响成为温泉,象延庆县的佛峪口温泉,水温达42℃,对于治疗皮肤病和关节炎有一定作用。
北京泉水的流量动态虽然也都有随着雨季的到来而增大、随着雨季的过去而减小的特征,但由于有地下岩层的裂隙、溶洞甚至地下暗河的保护,泉水的流量要比河水的暴涨暴落稳定多了。
北京泉水丰富多采,用途广泛,难怪从古到今,北京人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近二十年来,情况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泉水普遍减流,有些甚至断流了。玉泉山上的泉群,过去日流量在八万立方米左右,曾是金中都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河湖系统的重要水源,清帝乾隆曾称为天下第一泉,可是现在已经无力涌流了;离它以北不远的名泉黑龙潭泉也已干涸;广安门外莲花池也无地下水溢出了。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天旱、植被稀疏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原因还是人为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区域性的地下水位下降、水压降低所致。
泉水的减流和断流,暗示了区域地下水趋于衰竭,直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给北京四化建设带来了困难,也使一些名胜古迹的风景为之减色。怎么办?只有对地下水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科学利用,杜绝一切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同时加快植树绿化速度,才能挽留住那些正在告别人世的清泉,使北京出现更多的绿池、碧潭、青溪、翠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