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水乡友情绽新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2
第6版()
专栏:

水乡友情绽新花
汤铭新
每当听到《噢,美丽的圭亚那》这首动人的乐曲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在圭亚那度过的那一段难忘的时光。
圭亚那是美丽的,在印第安语中她是“多水之乡”,境内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她又有“森林之国”的美称,全国86%的土地覆盖着茂密葱郁的森林。一踏上这片位于南美洲东北部的富饶土地,人们便被首都乔治敦的景色所吸引:秀丽的木屋鳞次栉比,掩映在亭亭如盖的棕榈树中,在热带的气浪下好象在房基的木桩上沉浮飘动。从塔楼俯瞰,可以看到蜿蜒游动的河流上一艘艘平底船来往如梭。平底船上搭着印第安人的茅屋,这众多的水上人家展现了一幅独特的风貌。
然而令人陶醉的不仅是圭亚那的绮丽风光,而是圭亚那人民和中国人民的浓郁的情谊。这种友谊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根据一些史书的记载,最早到达圭亚那的中国人是在1853年至1912年这段时间。当时称为契约劳工的中国苦力总计约一万四千多人。他们的生活和劳动条件极差,经过含辛茹苦地奋斗,他们很快融入到圭亚那整个经济生活和政治体系之内,成为与圭亚那人民血缘相联、命运相关的一个部分,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友谊和争取圭亚那独立和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圭亚那历史和艺术委员会的一位朋友以称赞的口吻对我说,“中国人与圭亚那其它各个种族相处极为融洽。他们有的行医,有的经商,在城镇大多开设食品店、洗衣店和商场。他们定期集会和庆祝传统节日,但并无任何排他情绪,因此深孚众望。”
几年前我陪同一个歌舞团访问圭亚那。有一次在新阿姆斯特丹露天剧场演出,开演不久骤然下起瓢泼大雨。我们都担心剧场秩序发生混乱。可是,完全出乎意料的是台下几千名观众依然以极大的热情观看演出。他们有的几个人合用一把伞,有的用外衣或报纸当雨披,有的把座椅顶在头上,有的干脆让雨淋个透湿而全然不顾。台上高昂的民族乐曲声同雷鸣雨点声和观众席上不时爆发出来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情景可谓炽烈动人。特别令人难忘的是每当歌舞团演出圭亚那乐曲时,全场随着强烈、明快的节拍起而和之,有的还站起来手挽着手,挥舞着手帕,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有一次演出刚结束,一位白发苍苍的妇女蹒跚地走来寻找演唱了圭亚那名曲《噢,美丽的圭亚那》的女高音歌唱演员。原来她是这首名曲作者的妈妈,已经八十多岁了。她兴奋地用颤抖的声音说,感谢中国演员把对圭亚那的热爱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有一次,中国杂技团来到圭亚那,去阿尔滨演出。沿途我看到一片片种植园都被分割成许多奇特的地块:它们是宽度约五百米,长度约一千米的平行四边形。我正疑惑不解时,陪同的主人已经觉察到我的神情,就解释说:这是一种古老而简易的治水耕作方法。因为圭亚那雨量充沛,排水是个大难题。这种地块靠海滩的一头有一条防海堤坝,以防涨潮时海水浸入。另一头有一座堤坝,防止沼泽水浸入。沿着地块的两边都有堤埂,四周同一条排水渠相联,装有水闸,在退潮时可以把积存的雨水排入海中。这位朋友还告诉我,虽然没有充足的史料可以佐证,但听说这种疏导治水的办法是中国人来圭亚那以后使用的。当然,这也许是一种传闻,但它却显示了圭亚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这不禁引起了我的遐想:圭亚那的国名是从阿拉瓦克语“几亚那”演变而来的,一般都解释为“多水之乡”。但也有人认为是另一个印第安部落起的名字,意思是“才智出众的人民”。看来正是两者兼而有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