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日前夕 徐向前许德珩等校友在京欢聚 座谈当年大家共同遵循的黄埔精神,展望祖国统一大业的灿烂前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3
第4版()
专栏:

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日前夕
徐向前许德珩等校友在京欢聚
座谈当年大家共同遵循的黄埔精神,展望祖国统一大业的灿烂前景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 (记者罗昌华)今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纪念日的前夕,徐向前、许德珩、侯镜如、郑洞国、黄维等十多位黄埔军校老校友欢聚在人民大会堂,座谈当年大家共同遵循的黄埔精神,展望祖国统一大业的灿烂前景。
座谈会上,这些年逾古稀的老人一次又一次地互相握手,问候身体健康,充满了同窗校友间的亲密情谊。话语间,他们表达了对在台湾和海外的黄埔校友的想念。
徐向前在座谈会上首先讲话。他说:“六十年前,正当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我们祖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孙中山先生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共产党合作,创建了黄埔军校。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的黄埔校友并肩战斗,夺取了东征、北伐的胜利。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我们许多校友又走到一起,共同抗战,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在大陆和海外的黄埔校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祖国的统一,国家的昌盛富强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徐向前稍微停顿了一下,继续说:“今天我们纪念黄埔,更加怀念在台湾的全体校友。我们热切期望海内外全体校友,发扬黄埔精神,为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余力。”
徐向前的讲话刚结束,九十四岁的许德珩接着发言。许德珩在“五四”运动期间,曾在上海多次会见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夫人,1927年初从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在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他回顾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情况以后说:“历史已经证明,国共两党只要团结起来,就会有力量。我希望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在台湾的黄埔军校老校友同我们一道,实现国共的第三次合作。让国共两党重新团结起来,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
参加座谈会的,有好几位是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或高级官员。这些当年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求学于黄埔军校,后来又在合作的旗帜下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一起战斗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校友,在发言中也表达了争取早日实现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的强烈愿望。黄埔一期的郑洞国说,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黄埔的精神就是国共两党真诚合作的精神。他说:“最近几年,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制定并宣布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其中包括台湾回归以后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政策。这些合情合理的政策说明,中国共产党所坚持并发扬的正是当年的黄埔精神。因此,作为黄埔军校的老校友,我们有责任促成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从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黄埔一期的侯镜如于去年5月到美国探亲旅游,不久前才回到国内。他说:“我在美国以老百姓的身份走了很多大城市,见到很多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见面时大家都很关心祖国的统一和强大。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办法应是发扬黄埔精神,两党平等地坐下来谈判,而不是象某些人说的‘让三民主义登陆’。如果我们确实用黄埔精神去实现了祖国的统一,将是我们所有黄埔同学的莫大光荣。”
黄维也是黄埔一期的学员。他说:“黄埔同学的历史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国共两次合作中并肩战斗。合作,两党的事业发展;分裂,两党受伤受损失,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因此,我们今天的重任,是促进新的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合作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并肩战斗。”
黄埔二期的覃异之去年底曾经到黄埔参观。座谈会上,他朗诵了参观时写下的一首诗《重游黄埔》:
“旧地重游感万千,怒潮澎湃忆当年。四方学子奔黄埔,举国英豪仰逸仙。北伐雄师吞大地,南京骤雨掩蓝天。江河曲折终归海,华夏中兴共比肩。”
参加座谈会的还有黄埔一期的阎揆要,四期的曹广化,五期的郭汝瑰,六期的宋时轮、王晏清,程潜的儿子、原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十八期的程元。
许多人在发言中一再表示了对在台湾的黄埔同学的关怀和问候。(附图片)
徐向前(前排左三)、许德珩(前排右三)等黄埔校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黄埔军校建校60周年。图为座谈会后合影留念。前排左起黄维、郑洞国、徐向前、许德珩、侯镜如、宋时轮,后排左起程元(程潜之子)、曹广化、覃异之、王晏清、郭汝瑰、阎揆要。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