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家长们,给子女“松绑”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4
第3版()
专栏:

家长们,给子女“松绑”吧!
本报记者 蒋涵箴
22岁的严黎就要从华东政法学院毕业了。毕业以后上哪儿去,干什么?她心中早有一番打算——去西藏。
她向往西藏,思念着祖国的西南边疆。近一年来,西藏的山川风物人情,常常在严黎脑子里转悠,她仿佛已经到了西藏。可是,当她要把这颗灼热的心奉献出来时却又是那样困难,那样难于出口。世俗的偏见、迂腐的习惯势力折磨着这位年轻的姑娘。一个家在上海的女学生,按分配方案留在上海或上海附近的城市本来是“顺理成章”的,偏要只身一人跑到西藏去,人家会说你出风头、逞能。各种各样的言论都会有。严黎能下决心去西藏,当然也有勇气去冲破这些可畏的人言。
毕业考试刚结束,严黎向家长和学校表明了要去西藏的志向。严黎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中年知识分子。他们了解女儿,欣喜女儿有志气,支持女儿去西藏,并且要女儿作好过艰苦生活的思想准备。严黎太感激父母了:他们不把儿女当作私有财产,通情达理地支持自己到边疆去,这样的家长在现实生活中太少了,尤其在上海。
对此,周围的人又是如何看的呢?起先人们不相信,以为严黎要去西藏是嘴上说说。一旦听说她真的要去西藏,有人就议论这个姑娘“发神经”了,大概有点“十三点”,上海不呆要跑到西藏去。还有人猜测:准是这位姑娘生活中遇上了波折,一时冲动想到西藏去超脱尘世。一些好心人劝严黎:西藏高原气候,你适应不了,人到那儿心脏会变大的,趁还来得及,赶快撤回志愿吧!
闲言碎语也能考验人。乐观、豁达的严黎说:我全不把这些话放在心里,有人说,我的选择是一种“冲动”。对!是“冲动”,是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热情的“冲动”,是对伟大祖国无限热爱的“冲动”。我们有些青年就是缺乏热情,缺乏对理想信仰的热烈追求,该冲的时候冲不起,该动的时候动不了,反而还做出一种饱经世故的态度来指责别人的热情,怀疑别人的热情。严黎慎重地向校领导写了申请,申请书中说:“当我产生进藏工作的想法后,那些劝戒,以至世俗的偏见不但没有使我的‘冲动’降低一丝一毫,反而使我更坚定地要想把西藏尽收眼底,为描绘繁荣的西藏献上一点心力。”
严黎要去西藏决不是凭一时的“冲动”。她是一名共青团员、好学生。政治上她积极要求上进。她学习认真,各门主课考试都是优良。学校组织劳动,她总是抢最脏、最累的活干。为了去西藏,她阅读了大量有关西藏的资料,还学习了胡耀邦同志在中央书记处召开的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原先她对西藏只是富于幻想,感到好奇。通过学习,她剔除了对西藏种种幻想的成分,心里越来越踏实了。她感到了肩头的责任。严黎立志研究西藏的宗教与法律,风俗与法律是怎样相联、相制约的。经过冷静的考虑,她向学校提出,到西藏的司法部门去工作。
6月上旬,严黎来到北京参加大学毕业生“志在四方艰苦创业”座谈会。记者在会上见到了严黎,这是一位酷爱读书、十分文静的上海姑娘。记者问她,有没有同伴和你一起去西藏。严黎摇摇头,若有所思地说:“我周围也有些同学要求去西藏,可是他们的家长不肯放,阻力太大,所以全校只有我一个人去。我的父母平时常启发我认清当代知识青年应该具备的思想水平,认清国家的前途和需要。当我提出去西藏的申请后,又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由于没有后顾之忧,我信心倍增。我为我的父母思想不僵化而骄傲,而高兴。我要谢谢他们把我培养成人,把我奉献给祖国。”
一些立志要去边疆的大学生说:我们的父母有的在五十年代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有的曾随祖国建设的需要辗转南北,我们要发扬父辈的光荣传统,我们不希望他们阻拦子女去边疆、去农村。他们呼吁家长们应该给子女“松绑”,让年轻人展翅飞翔,舒展宏图。
家长们,请给你们的子女
“松绑”吧,让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附图片)
本报记者 卢传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