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意大利工业界在迎接挑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4
第6版()
专栏:罗马通讯

意大利工业界在迎接挑战
本报记者 陈特安 光明日报记者 王德铭 经济日报记者 张松齐
我们在意大利访问时正值5月1日国际劳动节,罗马的大街、小巷、广场挤满欢乐的人群。意大利人总是那样从容不迫。
但是,在同意大利工业界的接触中则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紧迫感。面临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严峻挑战,意大利工业界正在紧张地制订新的对策,力争在新技术革命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罗马纳兹机械厂”是罗马一家中小型企业,主要制造大型载重卡车、翻斗车的底盘。该厂厂主罗马纳兹先生首先陪同我们参观销售计划部,那是他进行企业改革的象征。室内有一整套三年前购进的电子计算机设备,掌握全厂销售情况,指挥全厂生产。这个部的人员由十人减到目前的三人。经过各种调整,全厂人员由原先的五百二十人减到现在的四百人,几乎削减了四分之一的人员。非直接生产的行政人员只剩下十二人。该厂的卡车车身焊接车间则是全厂使用新工艺、新设备的缩影——计算机控制的焊接机械手使焊接单位部件的时间从四个半小时下降到目前的二十五分钟。该厂不仅直接向国际市场出售产品,而且还向“菲亚特”、“奔驰”这样著名的汽车制造厂提供汽车车身。
“罗马纳兹机械厂”这类中小型工厂的存在和发展表明了意大利工业界对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作出的对策:厂小,非生产人员少,生产成本低;厂小,固定投资额小,易于引进新设备、新工艺,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对市场需求的反应灵敏。这类企业是以价廉质优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在意大利“埃米里亚—罗马纳”地区,这种工厂小型化的现象更为突出,被意大利经济学家称为
“埃米里亚模式”。
但意大利大企业对付这场挑战的“招数”又有不同。在罗马,我们参观的“索兰尼亚公司”是意大利四大垄断巨头之一的国营伊利集团下属的重要企业,主要研制雷达、天线这类电子产品。该公司有雇员六千五百人,但其中一半是工程师。它全年的科研费用占年销售总额的14%。凭着这样的技术力量和财力,它主要研制高精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该公司的雷达现已能探测出离地面三米(超低空)至三万米范围内的有关物体,能同时监测二十五架飞机的轮番进攻。“索兰尼亚公司”目前不但不需要进口美国的雷达技术,而且还向美国出口雷达技术。它已占有了国际雷达市场25%的订货。
在意大利北部的工业重镇都灵,我们更能感受到意大利工业界在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气氛。都灵地区的人口占意大利全国人口的8%,但意大利55%的机器人由该地区制造,60%的机器人在那里安装。在都灵、依符里亚、诺万拉这一带竟集中了九万名高级技术人员,据称,在美国的硅谷地区也不过十万九千名高级技术人员。都灵地区工业界的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收效。例如,在都灵的“菲亚特汽车厂”较广泛地使用机器人等新工艺、新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和产品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现在该厂装配一扇汽车车门只需要一秒钟。由于具有这样生产水平,“菲亚特汽车厂”在欧洲汽车制造业中又重新走在前列。
我们在意大利的参观访问中,亲眼看到意大利工业界正在急起直追,以对付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