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来自南部非洲的鼓声——津巴布韦民族歌舞团访华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5
第7版()
专栏:

来自南部非洲的鼓声
——津巴布韦民族歌舞团访华侧记
本报记者 梁平
达姆鼓擂起来了,木沙锤抖起来了!咚咚、咚、咚咚……鼓声或急或缓,时轻时重,传递着黑人兄弟炽烈的情感!这是津巴布韦民族歌舞团在北京演出的《穆冲噶》舞。
在激越的鼓声中,一位半身裸露的部族勇士踩着铿锵的鼓点跃到舞台中央。他头戴长翎饰冠,手臂和小腿系着白麻流苏,左手持盾,右手握剑,身体微弓,怒视前方,显得十分威武勇猛。他随着鼓点的节奏,两脚踩点越来越快,力量也逐渐加大,充分表现了津巴布韦人民英勇尚武、不畏强暴的精神。
“姆比拉”是津巴布韦特有的黑色木制民间乐器。它形若面盆,上绷数根钢丝弦,独奏时用手指拨动。演员自弹自唱,琴声委婉低回,演唱如诉如泣,向观众诉说津巴布韦人民在殖民主义统治时期的悲惨遭遇。
演员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精采地表演了津巴布韦北部科里科里族人民欢庆节日和丰收的《迪内舞》。男的时而凌空腾跃,时而顿足踏点;女的时而扩胸扭胯,时而满场飞旋;围观者在一旁击掌伴唱;鼓声、掌声、歌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部雄伟的交响乐,充满欢快热烈的气氛。
津巴布韦艺术家的演出不仅继承了非洲舞蹈的特色和技巧,也具有自己的风格,比如,女演员旋转较多,男演员注重脚底踏点功夫;不作面部化妆,讲究直观效果,从而去掉了某种神秘的色彩。
津巴布韦离中国很远,文化传统也很不一样,但是两国人民对独立、自由和美好生活有着共同的愿望,因此很容易互相理解。演出结束,中国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中包含着友好、钦佩、理解和感激之情。
津巴布韦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文化教育部于1981年创建了国家级的专业文艺团体——津巴布韦民族歌舞团。该团成立三年来,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本国传统的音乐舞蹈,着力表现津巴布韦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他们热爱生活、向往幸福的美好愿望。该团曾在世界不少地方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中国人民十分珍视同津巴布韦的文化交流和合作。6月8日,津巴布韦民族歌舞团和曾经访问过津巴布韦的东方歌舞团进行联欢。两国艺术家表演了节目,中国演员们在客人的指导下认真学了《迪内舞》。欢声笑语在整个大厅回荡。奇斯瓦团长感慨地向记者表示:“中国人民对我们热情友好,两国人民之间虽有语言障碍,但歌舞是最好的语言,它把我们紧紧相连!”(附图片)
津巴布韦艺术家在表演《姆比拉(女子)舞》。
梁平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