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山西农业生产成果及组织领导中的几个环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2-19
第2版()
专栏:农业生产

  山西农业生产成果及组织领导中的几个环节
  陈连
山西的农业生产,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遭受敌伪和国民党匪帮严重的破坏,但广大农民在土地改革与组织起来的基础上,终于战胜了各种灾害,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一、完成了一九五○年增产计划,并接近战前生产水平。
一九五零年以增产种棉为主,要求在一九四九年的基础上,老区恢复战前水平,新区达到战前百分之八十五,并以增产粮食七亿斤,产棉六千六百万斤为奋斗目标。
一九五零年全省实产粮五十二亿斤,较一九四九年增产八亿七千万斤,超过增产任务百分之十二点四,每亩平均一○二斤较前年每亩平均增产二○斤。产棉五千二百万斤,因晋南天旱歉收,较原计划尚差一千四百万斤,但由于面积扩大,比一九四九年仍多产一千六百万斤。
全省生产水平已达战前六年平均水平百分之九十五点六,老区长治达百分之一○六。半老区榆次达百分之九十三。施肥平均每亩二○点五担,全省已达战前百分之一○五。老区长治每亩施肥五十四担半,超过战前百分之十二点七。耕作方面:秋地平均耕一点七七遍,达战前百分之九十三。长治耕二点一三遍,超过战前百分之六点五。锄地平均二点四四遍,已超过了战前。其中锄四次者占百分之六点六,锄三次者占三十七,锄两次者占五○点二,锄一次者占六点二。麦田平均耕二点七四遍,耘锄已达面积百分之八十一点六,改变了过去不锄麦的习惯。
在劳动力和畜力的投放上亦较战前增加。据昔阳调查:战前每亩平均用人工八个,畜工四个,一九五○年人工增加到十一个,畜工五个。平顺劳动模范郭玉恩战前每亩用工九个,一九四三年用工十二个,一九五○年增加到十八个半。
二、组织计划实现的几个主要环节:
(1)贯彻奖励政策,解除思想顾虑,坚定农民发展生产、争取生活富裕的思想。
去年开春时,农民中因对几个主要政策摸不透底,对发展生产还存在着若干顾虑:第一怕“生产长一寸,负担加一分”。第二怕自己财产公共使用。第三不了解政府允许生活富裕到什么程度,怕“生产发展,又要共产”,只保持够吃够喝,稍有余粮就算了。
山西省府根据以上思想情况,及时颁布了“保护私有财产,保护劳动所得”的布告,及谁种谁收的政策。并提出“物由主便,有借有还,损坏赔偿”的口号,对已经土地改革地区,在春前即确定地权颁发土地证,更颁布了各种奖励生产的办法,明确规定奖励开荒修田,奖励组织起来互助生产,凡因精耕细作而增产者不多负担。经过以上政策的贯彻,扫除了各种思想障碍。如高平陈村农民,听了奖励办法后,即“放下心头病,积极闹生产”。十八户在半月时间,将荒了多年的四十五亩地开出来,三年来的陈粪也送到了地里。所以群众反映,陈村是“荒地开了花,陈粪离了家”。
(2)把计划交给群众,认真贯彻评比检查。
开春前各县均召开了人民代表会,党代表会,青年代表会,妇女代表会,劳动模范会,技术会及老农座谈会,传达一九五○年计划,通过代表贯彻到村,交给群众。而劳动模范,党员、团员即以身作则,首先召开家庭会议,订出自己计划,再推动各户、全组、全村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全年增产计划。这次出席山西省劳动模范大会的许多劳动模范(主要是老区)都是根据自己原来计划“组织起来,提高技术,增产一成”、“恢复战前生产水平”,来总结自己一年来的生产成果。全省有八十六个县拟定了更加具体的计划,有六十一县的生产计划是经过各界代表会讨论批准的。通过代表发动广大群众,使之成为全体人民自己的计划并努力完成。
在村里一般是先经支部将计划研究,即交人民代表会讨论通过,作出决议交村政府,由生产委员会或技术研究委员会领导具体组织实现。劳动模范、党员、团员在群众中从各方面去发挥带头作用,保证完成。不少村庄除有全年计划外,每个季节还有短期计划具体安排活计,每段结束后,均进行群众性的检查总结。在生产过程中,随时发现好的,组织参观,开展评比,找出好坏原因,推动向好的看齐。同时省府在春耕时即组织了一百三十余人的检查团,专、县五十余单位又派出两千余人进行深入的检查,及时纠正运动中的偏向。这种自下而上的评比总结与自上而下的组织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是保证计划实现的基本关键。
(3)以生产领导生产,以技术提高生产,用事实说服群众,是组织计划实现最好的领导方法。
一般是以较好的生产推动一般的生产,以劳动模范个人的生产带动全村的生产。凡是生产搞得比较好的组或村,都是由于其生产领导人首先搞好了自己的生产,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如浸种、拌种、药剂治虫以及新农具采用等技术,都是先由劳动模范、党员、干部试验成功,有了经验再用事实说服群众普遍推广。如屯留王喜成先作发芽试验,凡经过浸种的发芽率都在百分之九十至百分之百,苗齐粗壮比不浸的早出一天,未经浸种的只出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粗细不匀。这种实验的事实才推动了大家浸种。所以劳动模范本人的产量一般都较高。如陵川连全保一九五○年全村每亩平均增产五斗,互助组平均增产七斗三,而他自己的增产则达九斗一。老区群众迫切要求提高技术,学习新的增产方法,各村技术研究委员会和技术小组发展极普遍,仅潞城一县即有九十五个技术研究委员会。另根据长治专区一○二个村调查,有百分之九十八的村庄成立了技术指导委员会,不少劳动模范划出一定地段进行各种技术试验,群众就凭他们自己的经验和集体智慧进行研究实验来解决目前生产中的一般技术问题,受到群众的欢迎。但他们要求提高,并给以新的技术内容,所以农业厅负责同志根据他们一年来的经验说:“谁能提高技术,解决群众的技术问题,谁就能够领导生产。”干部也体验到不带技术下乡,就有困难。省府为了逐步解决这一问题,一九五○年春前,省、专两级即训练了六百五十六个技术干部,全省训练生产干部,劳动模范、积极分子估计不下万人。一九五○年冬一九五一年春计划再开两万人的训练班,总结现有经验,讲授新的科学技术,以便进而开展群众性的改良技术运动,保证一九五一年增产任务的完成。
(4)开展劳动模范运动,树立生产旗帜,明确具体方向。
山西省府在去年二月即提出开展劳动模范运动的号召,并决定秋后召开全省的劳动模范大会,各地即结合实际运动开展竞赛。晋城在春耕结束后,涌现出二千余名劳动模范,其中五百余人受到县劳动模范大会的表扬,因此推动了夏季生产。平顺夏锄夏收中,开展评比运动,四十七村选出劳动模范积极分子一○八九人,交流了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富裕生活的经验,推动了三秋运动。每个季节所涌现出的劳动模范是一次比一次多。如黎城王家庄春耕后选出三十七人(内妇女十二人),锄苗后选出五十九人(内妇女十八人),三秋后选出即达九十七人(内妇女三十二人)。劳动模范不断增加,说明政策更加贯彻,完成任务也更有了保证。广大农民就在“争取每季当选,要作全年模范”的口号下,积极改进技术,提高生产,争取多打粮食。所以“那村有劳动模范,那村的生产就很好”。正如有的群众说:“一个村只要有一个好的劳动模范,就够吃了。”
这些带动全组全村走向生产使生活富裕而为群众所拥护的劳动模范,他们就代表着具体的生产方向,是体现各种政策的一面活的旗帜。平顺李顺达“变穷西沟为富西沟”,榆社张志全“变穷大寨村为富大寨村”,就推动界畔峧杨峰山要“变荒山为宝山”,五台林全福要“变滩地为稻田”。他们都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道路而达到发展生产使生活富裕的共同目的。这些村庄已改变了过去“糠菜半年粮,羊皮当衣裳”的状况,走上了“有铺有盖,够吃够穿”的富裕生活。沁源高白村妇女陈生儿,因一九四九年参加县劳动模范大会,看到陈凤仙当选甲等劳动模范,受到政府奖励的光荣,也下定决心“嘴里不说实际干,一心赶上陈凤仙”。一九五○年也推动了全村百分之七十五的妇女参加生产,多打了粮食。由于有了具体的生产旗帜和政策方向,就告诉了群众应该走的道路和方法,许多思想障碍和顾虑,在这活的事实中,也得到了解决:“害怕富裕了,看看李顺达,害怕加负担,看看张志全。”所以劳动模范运动,是通过提高教育劳动模范,以进而提高教育群众,保证计划实现的重要政策之一。
(5)组织起来,开展生产互助运动。
劳动互助是实现增产任务贯彻各个环节的组织保证。但由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生产条件有了相当的改善,在部分农民中发展着自由自在的“单干”思想,有的互助组呈现停滞涣散,有的转为临时变工。一九五○年春部分村庄互助户数比一九四九年减少百分之十。山西省府及时提出了“组织起来与提高技术相结合”,充实了新的内容。凡抓住了提高技术的互助组,产量均有提高,互助组也得到了巩固。
一九五○年的农业生产,由于正确地贯彻了奖励政策和增产计划,掌握了组织领导中的几个主要环节,动员了广大群众的力量,保证了增产任务的完成,并使许多农民逐渐走向了富裕。出席全省劳动模范会议的二○五名互助劳动模范中,领导全村走向富裕的六十一人,领导全组走向富裕的五十八人,提高了农民购买力,充实了再生产投资的力量,这就给完成一九五一年增产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