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青海农村改革带头人——白成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6
第1版()
专栏:

青海农村改革带头人——白成仁
在青海高原,大自然的春风总是姗姗来迟,改革的春风吹到这里也晚于内地。但在民和县的川口大队,却是另一种状况:三年前,这里就开始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如今,这个大队已有75%的劳动力从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上走出来,分别办起了十个工业和建筑企业,二十多家百货、饮食、服务店,经营着九辆汽车、四十八台拖拉机、三十套马车,饲养着三百二十头奶牛。这个昔日以贫穷闻名全县的大队,已一跃成为青海省农业最富裕的大队之一。1983年,全队总收入达到二百七十五万元,人均纯收入五百零六元,比三年前翻了两番多。其中90%的收入来自工副业生产。谈起这一切,川口大队的农民无不说,这是因为他们队里有一个勇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带头人——大队党支部书记白成仁。
川口大队共有二千七百多人,其中80%是回族,今年五十四岁的白成仁也是回族。1970年白成仁开始担任这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当时的大队连买张纸、买瓶墨水的钱都没有,群众生活困难。白成仁想,解放二十几年了,大伙的温饱问题还没解决,作为共产党员,有啥脸见人!他领着大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那人均不足七分的土地上,拚命出力洒汗。但结果还是穷得叮当响。怎么办?白成仁回顾走过的道路,深深感到,穷就穷在把大队的劳动力都捆在有限的土地上,专搞单一的粮食生产。他召开干部、群众大会,反复向大家说,我们大队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又地处县城附近,交通也方便,具有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工副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我们必须走这条路。
这个大队发展工副业生产的第一步,是把分散在各生产队的七个铁匠召集起来,成立铁工组,加工制造农具。可是,铁锤的叮当声刚刚响起,麻烦也就来了。在一次全县有线广播大会上,县上的一位领导干部大嚷大叫说:“川口大队的铁工组是地下黑工厂!是搞资本主义的黑窝子!”并宣布立即取缔铁工组。白成仁听着,火冒三丈。会一开完,他就闯进这位领导干部的家,劈头就问:“你给我们铁工组定了那么大的罪,有什么根据?”“你说我们是搞资本主义,请问,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
队里的干部和群众替白成仁捏着一把汗,可白成仁却鼓励大家说:“干下去,天塌下来我顶着,大不了撤掉我支部书记的职务!”就这样,铁工组由小到大,发展到三十几人。后来,他们干脆挂上了“川口大队机械厂”的牌子。
川口大队气候温暖,饲草资源比较丰富,回族农民素有养奶牛的习惯,市场上牛奶也很紧缺。白成仁就鼓励农民养奶牛。开始,群众有些怕,找到白成仁说:“上头不让养,怎么办?”
“群众需要牛奶,我们养奶牛满足群众需要,会犯什么错误?”
为了解除群众的思想顾虑,白成仁带头养起了两头奶牛。于是,群众养奶牛的很快多起来。后来,队里又相继办起了奶粉加工厂、颗粒饲料加工厂,形成了饲料加工、奶牛饲养、奶粉生产“一条龙”。
白成仁在改革中,大胆地改革了过去那种把老实听话放在首位的用人制度,重用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来队落户的武兴忠,懂技术和绘图设计。白成仁便把他调到机械厂当厂长。武兴忠上任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由他负责设计生产的小型奶粉机,远销北京、浙江等十七个省市,为川口大队走上富裕之路出了力。
白成仁还积极创造条件培养人才。几年来,这个大队先后选拔了二十多名有文化的青年到外省、市有关生产单位学习技术和管理知识。现在这些青年都成了这个队发展工副业生产的骨干力量。这几年来,这个大队先后从西宁市和兰州市邀请了十三名工程师、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来大队传授先进技术,帮助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改革使川口大队富了,工农、城乡差别在这里日益缩小。白成仁说:“农村有种田的,又有做工的,还有经商的,这就是我们农村的希望所在”。
本报记者 刘金桐 刘海民
本报通讯员 张永中(附图片)
白成仁(左)到养牛专业户沙万福家里,交谈奶牛饲养情况。 本报记者 刘海民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