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郑洞国希望在台湾的校友重温孙中山先生的教导 发扬黄埔精神 共建振兴中华宏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7
第4版()
专栏:

郑洞国希望在台湾的校友重温孙中山先生的教导
发扬黄埔精神 共建振兴中华宏图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郑洞国在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摘要)
我作为黄埔校友,参加今天的纪念会,心情格外激动。首先,我谨向我们的校总理孙中山先生、党代表廖仲恺先生、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同志和邓演达先生等已故师长,向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为国牺牲的校友,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并向在座的和不在座的所有校友致以亲切的问候。
我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曾经身受中山先生的教诲,目睹黄埔建校的过程,经历东征、北伐的战斗,分享克敌制胜的喜悦,那些难忘的岁月,沸腾的生活,至今萦回在我的脑际,黄埔精神依然激励我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黄埔军校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好形势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记得我们入学时,军校初创,条件很差,困难很多,外界也有种种议论,但是,经过国共两党同志通力合作,排除万难,短短几个月,军校就办得生气勃勃,焕然一新。1924年10月,我们黄埔学生军,执行中山先生的紧急命令,在工农武装配合下,初试锋芒,先声夺人,一举镇压了广州反革命商团的叛乱。在战斗中,国共两党同志并肩杀敌,共创胜利,打出了黄埔健儿的威风,揭开了以后东征、北伐一系列重大胜利的序幕。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没有第一次国共合作,就不可能有黄埔军校产生、成长和壮大,也就不可能有革命军队的建立和东征、北伐的胜利。黄埔军校的光荣业绩,是国共两党共同缔造的。
黄埔军校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爱国、革命的精神。这是它同一切旧式军校根本不同的所在。在黄埔军校的门口,挂着一副醒目的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这副对联,当时成为黄埔学生的座右铭。军校的政治工作,是在周恩来同志主持下创立起来的,并很快形成了一套崭新的制度,对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山先生、廖党代表都十分重视政治工作,亲自给我们讲课。特别是中山先生在开学典礼上的长篇演说,总结了中国革命的教训,阐明了黄埔建校的宗旨,是第一堂生动实际的政治课。黄埔军校教导团设置的各级党代表,都是政治工作的骨干,其中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记得在教导团的党代表中,除了王登云、缪斌和我以外,其余都是共产党员,大家团结一致,为保证完成各项任务而共同努力。举国闻名的黄埔精神,就是政治工作的光辉结晶。它凝聚着国共两党同志的心血和精力,是永远值得我们珍惜的。
从黄埔建校到现在,已经历了一个甲子。当年的同学少年,许多人已经作古,健在的也都苍颜白发,过了古稀、耄耋之年。今天,在大陆、港澳和国外的许多校友,欢聚一堂,共祝校庆,真是难得的盛会。而在台湾的校友,由于人为的障碍,不克前来参加,这是很大的遗憾。回顾当年,我们都是受到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感召,受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鼓舞,满腔热血,奔向黄埔,投身革命,报效祖国,在黄埔精神的熏陶下,在大革命的洪炉中一起锻炼成长。我国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我们都是亲身经历的。第一次,带来了东征、北伐的胜利;第二次,带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国民党来说,每次同共产党合作,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声望和地位就大为提高;反之,则大为降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纪念黄埔建校六十周年的时候,我真诚地希望在台湾的校友,重温中山先生的教导,正视历史和现实,继承和发扬真正的黄埔精神,为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共建振兴中华的宏图而作出新的贡献,也为自己的一生写下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篇章。岁月不居,来日无多,愿你们倍加珍惜,我们期待着早日和你们把臂话旧,畅叙别情。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