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一次试图调和分歧的会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7
第6版()
专栏:本报记者述评

一次试图调和分歧的会议
本报记者 黄炳钧述评:在莫斯科举行的经互会成员国最高级会议已于六月十四日结束。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和加深经互会成员国经济和科技合作基本方针的声明》和《维护和平与国际经济合作》宣言等文件,但显然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加这次会议的各成员国代表团都由各国党的第一书记或总书记率领,古巴党的第一书记卡斯特罗没有出席。
这次经互会的最高级会议是间隔了十五年才举行的。自从提出召开会议以来,会期几经推迟,反映了各成员国对一些重大问题看法不一致。苏联领导人契尔年科在招待参加最高级会议的各国代表团的宴会上承认,对于经互会和国际局势方面的关键问题,“基本和主要的评价与观点是相同的”;在经互会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方面“有缺点,也有失误,这些缺点和失误既有由客观原因造成的,也有由主观原因造成的”。这确是对经互会现状的一个坦率的描绘。
经互会各国这些年来有了发展。据苏联公布的材料,经互会各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十,而国民收入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工业产值占三分之一。但是,最高级会议面对的现实是,经互会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自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出现明显下降趋势。一九八一和一九八二两年,经互会各成员国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为百分之二点二,一九八三年稍有回升,也仅达百分之三点七。据保加利亚《经济思想》杂志分析,这是由于靠粗放经营发展经济的潜力已几乎挖尽,国内资源开采条件恶化,国际燃料、原料价格上涨,加上国际局势紧张,使这些国家增加了国防开支。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继续存在,预计到一九八五年只能保持较低的增长速度。
出路何在?苏联提供的方案是进一步实现
“经济一体化”,这也是十多年来苏联力争实现的目标。由于经互会各国在尖端技术方面仍落后于西方,苏联很想借助共同努力,在这方面赶上西方。但是,“一体化”的结果很不理想。据波兰《国外市场报》透露,所谓“一体化”,只是用表格形式规定哪些产品由哪些国家专业化生产,而这些规定实现了的仅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五十。专业化和协作生产的产品,在经互会国家间的贸易中,仅占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一体化”往往触及各成员国的主权和民族利益,妨碍它们同所有国家发展经济关系,参加国际分工。在最高级会议开幕那天,罗马尼亚《火花报》发表编辑部文章表示,经互会成员国之间合作的基础应是“平等、尊重国家主权、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不干涉内政、互利、同志式团结互助的原则”。这看来并非偶然。
在经互会各国的经济关系中,最紧张的还是能源和价格问题。苏联向经互会欧洲成员国提供的能源,占后者总需要量的百分之五十,其中石油占百分之九十。近年来,苏联已削减了供应量,同时却增加了对西方的能源出口,以换取硬通货。在能源价格上,苏联向经互会成员国提供的原油,按世界石油市场前五年的平均价格计算,这在过去对东欧国家是有利的,但苏联石油价格一九八二年上涨了百分之二十九,一九八三年在世界原油价格下跌的情况下,继续上涨百分之十七点一。因此,经互会成员国极力要求确保成员国对燃料、能源、原料等的需要,同时改变计价方法。但在这次会议上苏联没有满足“大家庭”伙伴们提出的增加石油供应的要求,至于计价方法,则表示“将采用一种更多地按世界市场目前价格定价的办法”。这多少缓和了一点矛盾,但同时又给了苏联在必要时自由提价的机会。
价格问题还关系到其它产品,特别是东欧国家向苏联提供的农产品、机械产品等。苏联向经互会成员国大宗出口的原油按世界市场价格浮动,而从它们那里进口商品的价格则远远低于世界市场的水平,这自然是其他成员国难以接受的。保加利亚《经济生活报》提出,经互会成员国相互贸易中的价格应是“反映出世界商品市场现有的价格水平”,就是对苏联的相当温和的批评。价格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经互会一些成员国蒙受巨额经济损失,同时也不利于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和提高产品质量。
从各方反映可以看到,这次经互会成员国最高级会议是一次试图调和分歧的会议,强调政治上的团结一致胜过解决具体的经济问题。由于经互会内部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会议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能解决多少实质性的问题,还有待观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