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李良美沉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8
第2版()
专栏:

李良美沉浮记
本报记者 陈宝善
安徽省淮北市棉织厂厂长李良美,是1979年自荐当厂长的。他大刀阔斧地改革,创造出显著成绩,名传四方。然而前两年,他却销声匿迹,传说被抓起来了。今年春,他又重新崛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
淮北市棉织厂,过去人们说它得了“癌症”,管理混乱,连年亏损。1979年初,犯了错误的厂长逃之夭夭,全厂陷入瘫痪。就是在这个时候,三十九岁的以工代干的厂办公室主任李良美,自荐当了厂长。
李良美一上台,就大胆使用了几个能人。有两个人过去有所谓“政治问题”,他也敢用。他先抓“牛鼻子”,靠政策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对能直接考核产量、质量的工种,实行计件工资;对需要联合操作,不能考核到人的车间、班组,实行集体计件;在科室和辅助人员中,实行联产计酬的浮动工资。
国家劳保条例规定,凡满八年以上工龄的工人,病假可拿百分之百工资。有些人钻空子,常请病假,钱不少拿。棉织厂自立了一条“土政策”:除工伤、产假、急诊、住院及经有关部门鉴定的慢性病、职业病外,其余病假不论工龄长短,均按本人原工资的70%支付。
虽然少数吃惯了“大锅饭”的人有意见,但大多数同志看到多劳能够多得,积极性上来了。工人们上班带小跑,下班迟迟不肯离开车间。生产象长了翅膀,一个劲地上。1979年上半年还亏损六万多元,下半年却盈利了七万八千元。
安徽省委和淮北市委给予李良美大力支持,充分肯定。当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同志说:“李良美的这个做法是个方向,是对不合理的工资制度的挑战。要帮助这个厂很好总结一下。”当时担任省长的张劲夫同志指示淮北市,要爱护这个新生事物。市委书记赵凯经常深入这个厂,帮助解决改革和生产中遇到的矛盾。
1981年,李良美出席国家劳动总局召开的工资奖励工作会议。淮北市棉织厂改革工资奖励的经验在许多地方传开了。
棉织厂在1979年前,只有五十台布机、二百余名职工、只能生产两种产品;到1981年末发展到二百多台布机、近千名职工、能生产五十多个花色品种。不到三年时间,一个厂变成了五个厂!
(二)
改革是一场斗争。
李良美自荐当厂长后,有些人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说他是“官迷”、“想捞政治资本”。不干事没有事,一干事落不是。1981年底,当积极支持李良美改革的市委书记赵凯同志到中央党校学习,另一位领导主持市委工作。他利用权力,对李良美刁难、打击。
市里一个有相当地位的干部在下面吹冷风:“我们不提倡李良美那样的毛遂自荐。我看这个‘毛遂’早晚要倒台的。”一个业务部门的人说:“政治资本他捞了,风头他出了,不能支持。”
棉织厂为了发展生产,扩大品种,于1980年向银行借了一笔四十二万元的中短期贷款。当初,市委、市政府批准他们免税还贷。后来,主持市委工作的这位领导,竟和有关部门一起唱起了反调,给李良美戴上偷税漏税的帽子,在全市干部大会上点名批评。1982年,省纪委一位负责人和省财经纪律检查办公室,不分青红皂白,偏听偏信,把棉织厂经过上级批准试行的“干部联职计薪、联产计酬”责任制,当作违法乱纪的典型,在大会上批评,通报全省。
1981年10月至1982年4月,棉织厂来了八次检查组,查帐若干次,飞来一顶顶帽子,致使纺织品滞销,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李良美要求市里和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市里有关领导冷若冰霜,银行不给贷款。棉织厂改革面临夭折的危险。省纺织厅一位领导打抱不平说:“你们把人家逼到如此地步,居心何在!”
(三)
如此巨大的压力,确实使李良美一度抬不起头来。但是,党组织和广大职工站在他的后面,支撑着他。
在最困难的时刻,厂党委成员和行政领导患难与共,互相激励。党委书记老彭说:“良美,我深信按三中全会路线走没有错。如果有人把你送进看守所,我给你送饭,为你喊冤告状。”许多工人看到厂里资金严重困难,没有钱购买原料,跑到厂长办公室,提出借钱给厂里。厂里没钱盖房子,工人在露天吃饭,四个人住一间八平方米的宿舍,大家毫无怨言。
淮北棉织厂,实行的仍然是李良美搞的计件工资和浮动工资。
1983年底,改革在全国出现高潮。李良美怀着激动的心情给省委负责同志写了一封长信,汇报他几年改革的坎坷经历。省委对他十分关切,立即派干部赴淮北市,配合市委进行调查。省委书记黄璜等认真听取了调查汇报后,严肃指出:领导者一定要热情支持改革者,不能冷眼旁观,更不能专挑毛病。
现在李良美振作起来了,全厂勃发出了新的生机。
但是,在欣喜之余,人们应该认真地想一想:为什么支持改革的领导当政,搞改革的人就能尽智尽力;一换上不支持改革的领导,改革就步履维艰?对不支持改革的领导,该采取点什么办法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