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鹅歌唱来千家富——珠江三角洲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8
第2版()
专栏:

鹅歌唱来千家富
——珠江三角洲纪行
本报记者 高新庆
“哦,哦,哦!”
一踏进南海县大沥区水头乡罗村,只见渠边、塘边、场院,一排排鹅棚,鳞次栉比,掩映在蕉林、垂柳之间。鹅儿曲伸颈项,扑腾着翅膀,昂首唱着单调、欢乐的歌。望着这一群群可爱的“天使”,顿时忆起唐朝诗人骆宾王儿时所作的“咏鹅诗”:
“鹅,鹅,鹅,
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青波。”
水头乡党支部书记吴镜全一边走,一边向我们介绍情况。他说,罗村,八十三户,育肥鹅和烧制熟鹅的专业户就有二十四五家,其他养鸭、养鸡、种金桔、办工业、搞小买卖和运输的专业户也有二十四五家,因为养鹅出名,罗村又被人称作鹅村。有了这个鹅村,才有水头乡这个鹅乡。区里陪同的同志补充说,“在这个村的帮助下,全乡很多人家都养‘三鸟’(鸡、鸭、鹅),光育肥鹅专业户就有一百三十六家哩!”停顿了一下,他又掐着指头计算:“去年全乡育肥鹅的九十三、九十四……共九十六户,上市肥鹅六十一万多只,产值六百七十三万元,纯利五十万元左右。
“到罗灿金家看看吧。”陪同的同志提议道。大包干以后,老罗家分了六亩八分田,七口人,五个劳动力,田不够种,去年开始育肥鹅,还加工烧鹅出售。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老罗管购销、指挥,儿子管运输,老伴管喂养,三个女儿管烧制和摆摊销售。我问:“你们一天到晚紧张不紧张?”正从大沥镇摊档(即熟制烧鹅铺)回来的二女儿罗杏冰抢着回答:“忙死了,半夜三点起床哩,宰鹅、烧鹅,六点就要到大沥镇摊档去卖。”正说着,他弟弟罗池佳把扑克一丢,骑着进口的摩托车风驰电掣般往大沥运烧鹅去了。
就是靠这种精神,老罗去年育肥鹅二万五千只,加工烧鹅八千只,纯收入二万八千元。
罗村的榜样,加之干部敢带头,全乡八百多户成为发展商品生产的专业户、重点户,除育肥鹅、烧鹅以外,养鸭的一百零一户,养塘鱼的六十户,搞商业的四十户,培植花木盆景的三百户,全乡出现了一个花木村,还有搞建筑、运输等的几百户。
家庭经济有多大的潜力?我们访问了罗边村梁卓文家。他家有五个大鹅棚。梁卓文本人管采购、销售,从山区或附近集市上把成鹅买回来,精养十天左右,鹅育肥了平均增重一斤多。这样便可出售或烧制,每批二千到三千只;然后又购进第二批、第三批。他岳父、岳母当帮手搞饲养。在广州和深圳还经营烧鹅业务。今年卓文育肥鹅可达十万只,纯收入预计不会少于十万元。
从鹅乡归来,耳边鹅音缭绕,夜不能寐,竟也吟成“咏鹅”打油诗一首:
红冠一顶头上戴,
素衣不用剪刀裁。
歌喉难比黄莺美,
唱得千家富贵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