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起飞的准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8
第5版()
专栏:

起飞的准备
张洁
最近我跑了一些地方,无处不听到经济改革的呼声。改革的浪潮,正以其不可阻挡的势头,滚滚而来。不少中心城市和经济区,也都在纷纷召开会议,热烈讨论经济发展战略,认真地在探索一条如何迅速地振兴当地经济的新路子,这,令人欢欣,催人奋发,促人前进。
仅仅四五年的时间,一个千百年来一直充满苦难、奴役、耻辱的中国农村,似乎在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撒下的甘露下,突然翻了个个儿。流落他乡的花鼓手变成了万元户,被秋风所破的小茅屋翻盖成了小洋楼,披麻袋片的姑娘们穿起了轻飘飘的柔姿裙。中国农村出现的奇迹,就连天方夜谭和安徒生童话的作者,也写不出这样神奇的故事。象我这个被称为作家的人,在我的形象思维细胞堆里,也还没有来得及进行一番新陈代谢。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说具体一点,就是:农业生产大包干,家庭经营、联产计酬的承包制、专业户、专业村、乡镇企业,以及各种形式的农工商联合体——这一系列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大发展的形式,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了。这说明,只要有一条适合国情的方针和一套正确的政策,几亿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象迸发的火山,直冲云霄。
现在回过头去看看这几年所走过的农村经济改革的新路子,既感奋,又引人深思。
这一次,是哪位圣人贤士首先拿出了一套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最佳方案?没有!
依我看来,万无一失或最保险的最佳改革方案,是不可能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最佳,明天可能不那么佳,只有劳动者的实践,才是检验经济决策的唯一标准。
因此,城市经济改革,也必须一心一意地依靠城市中的脑力、体力劳动者的改革实践,才能踏出一条原本没有路的新路来。
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
改革,需要一支浩浩荡荡的改革大军。因此改革者不应是个个体的称号,而应是一个大群体的概念。自称为改革者固然无此必要,而封某某为改革者更可不必。更不应在广大的劳动者和干部中划分谁是改革者,谁是不改革者。在势如排山倒海的农村大改革中,并没有象历次政治运动那样,划什么线,排什么队,而是前前后后
(因认识程度不同而有先有后)地一齐向前进。
这是一个极为宝贵的经验。在今后城市经济改革中,也必须认真地吸取。
当然,我丝毫无意否定各行各业中都有一批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物。在我的社会活动中,就曾遇见过一个个、一批批社会主义企业家,他们一般都具有战略的眼光和冒险的胆略;热切地追求新的现代的经济与科学知识;扎扎实实地工作,力图使每一步改革措施都立于不败之地。这些人的形象,并非总象一些文艺作品(包括本人的拙作在内)所描绘的那样,都是慷慨陈词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气质、风格、作风是大相迥异的。他们本人,以及他们所献身的事业,远非以
“悲壮的失败”而告终。可以肯定地说,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改革大军必将是伟大的胜利者。
无可否认,毋庸讳言,我们改革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的、笔直的。坎坎坷坷,苦辣酸甜,悲欢离合,可能都有。站在改革最前列的个别人,也许会象战场上的黄继光烈士那样,为扫除前进途中的障碍,使后继的大军胜利前进,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枪眼。这类壮举,在一定意义和一定的环境中,是有可能出现的。
中国要振兴,中国要崛起,中国要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换一句流行的话说,中国要起飞。这可能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史上将会大书特书的历史事件。在八十年代后一半时期内,我认为,只能是一个起飞的准备时期。我所谓的准备,包括当前人们所说的资金、技术、装备,以及智力投资、知识更新、人才积累……等等。在这一切准备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准备,是形成一支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知识劳动者的改革大军。他们是我们国家的主体。我们文学艺术工作者,也理应成为这个队伍中的一部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