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沿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道路——访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8
第6版()
专栏:

沿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道路
——访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
本报记者 席林生 谈锋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先生是著名的美国记者,又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为了写作一部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书,今年4月初他来到北京,行装甫卸,就迫不及待地偕同夫人和谢伟思先生,沿着当年红军长征时走过的道路,进行实地访问和考察。两个多月来,他穿越江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六省,行程一万一千五百公里,遍访曾经亲身参加过长征的许多革命老战士,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为什么一位七十六岁的早已功成名就、可以安享晚年的作家,还要远涉重洋到中国来体验一次艰苦的“长征”呢?究竟是什么激励着这位老记者新的创作欲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访问了他。
一见面,索尔兹伯里先生就给人一种亲切热诚的印象,瘦高的个儿,满头银发,但精力充沛。他侃侃而谈,向记者讲起他为什么要从事这次写作。
那是1938年,斯诺的《西行漫记》一出版,他就一下子被书中的事迹吸引住了。他说,书中写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壮举,是一部英雄的史诗。他心头萌发了要了解中国的念头。
1944年他任美联社驻莫斯科记者。当时斯诺作为《星期六晚邮报》记者在莫斯科;还有一位中国人民的朋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也在那里。他不断从斯诺和斯特朗那里听到有关延安的故事。他越听越着迷,十分想望能见到延安那些传奇般的人物。但美联社没有派他去中国。对中国的向往一直埋在他的心底。
1972年中美关系打开了。就在尼克松访华后不久,索尔兹伯里第一次来到了新中国。他碰到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谢伟思。谢伟思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步行游历中国。这建议拨动了他的心弦。对啊,步行游历中国!为什么不能象中国工农红军那样沿着长征的路线步行呢?就在那一年他正式向中国有关当局提出了要求。讲到这里,索尔兹伯里先生笑起来了。是啊!在当时提出这个要求未免有点可笑。但是他没有气馁,一有机会就提出建议。1983年8月,他的要求被批准了。
记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书在国外并不多,除了《西行漫记》外,只有十五年前一位英国大学生写过类似的书,但资料不全,错讹颇多。因此,他决心沿长征路线采访,访问亲身经历过长征的革命者,使人们能真实地了解长征的全过程。
索尔兹伯里先生这时越讲越激动。他说,从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中,人们必然能获得教益。长征体现了千万男女志士自觉自愿地为了改造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这些革命者今天还在工作着,这是发人深思的。这不仅是中国人、而且是每个美国人都想知道的故事,人们都会从中得到鼓舞。索尔兹伯里先生拍打着沙发的扶手说:“我满有把握地说,我用手敲击打字机键盘而写成的这个故事,将会使千百万人感到惊讶,看到中国的儿女做出了什么样的业绩”。
谈到这次采访活动,索尔兹伯里先生自豪地说,“我们走过了当年红军长征的大部分路程。”
索尔兹伯里兴致勃勃地谈起他在当年腊子口战场实地考察的情景。“你只有来到腊子口天险的悬崖峭壁面前,脑子里才能重现当年红军冒着敌军枪林弹雨攀登绝壁的情景。这是难以置信的。这里关隘险窄,还有敌军架着机枪。红军从下午一直打到晚上十点,久攻不克。毛主席组织起一支特别分队,用绳索攀到悬崖背后。现在他们是居高临下了,很快解决了战斗。”说着,他又激动地挥动着手:“不!我无法向你们说真切,你们必须亲眼去看,你们才能了解这些战士所表现的勇气和无畏精神。”
在红军当年经过的雪山草地,索尔兹伯里亲身体验了那里气候变化无常的滋味,从而加深了他对红军这次艰苦卓绝的悲壮历程的认识。“早上天气晴好,但是冷而有霜;车行不久,天下起雨来,继而倾盆大雨,后来变成了冰雹。等到到了目的地,天气又转晴了。”索尔兹伯里说:“这对我是个绝好的例子,使我懂得了当年红军艰难困苦的处境:衣衫单薄,身上湿冷,无处栖身,无食果腹。对记者来说,这种艰苦的体验是绝对必要的。”
“我们眼前时时浮现着一队队人马,他们的衣着不是那么整齐;他们忍饥耐寒,艰难而又坚定地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正是这些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创立了一个新中国。”这是索尔兹伯里先生发自肺腑的感触。
索尔兹伯里先生为了收集素材,访问了数百名中国朋友,包括李先念、胡耀邦等国家领导人和专家、学者、博物馆工作人员以及当年参加过长征的战士。他说,所有的人都非常热情、真实而客观地向他介绍了各种情况和细节。索尔兹伯里先生风趣地说,除了在贵州不让我看制造茅台酒的工厂外,我要看的、了解的东西都让我看了,而且十分坦率,使我深为满意。
结束了为期两个月的“长征”回到北京后,他对胡耀邦总书记说,当年中国红军的长征振奋了他的精神。胡耀邦说,今天人们依然可以从中国红军的长征中吸取勇气、力量和智慧。
是的,中国人民继承革命先辈们的无畏精神,正在进行又一次史无前例的新的长征。索尔兹伯里先生也看到了。
他说,“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变化是很大的。从江西开始、甚至到西藏,我看到了繁荣的城镇、数不清的集市、新房屋、令人惊讶的无数消费品。同1972、1977、1980年相比,这里发生了巨变。甚至许多落后地区,也已大为改善。”
明年是中国工农红军胜利进行长征五十周年。索尔兹伯里先生说,在那时候,他将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奉献出关于红军长征的这部新书。(附图片)
索尔兹伯里(左起第四人)同有关方面负责人一起在毛儿盖。照片右侧的石头房子曾是当年工农红军在毛儿盖的总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