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建设精神文明与提高通俗文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8
第7版()
专栏:

建设精神文明与提高通俗文艺
彭定安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如何发挥通俗文艺在群众中的作用,是有关领导和文艺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通俗文艺作品成了最畅销的书刊之一,某些通俗文艺作品或刊物,发行量往往达几十万、甚至数百万份,如果把它的传阅、租借等情况估计在内,那么它的影响就更大了。
关于通俗文艺,有几点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由于文化程度和审美水平的限制,一个时期内通俗文艺仍将拥有众多的读者、听众,其趋势是渐进式的提高。若干年内,这个情况不会有基本的改变。
第二,通俗文学的读者群,其主要对象是农民、工人和青少年。他们不仅是我们人口中的主体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第三,由于广播、电视的普及,这个现代化的强大的手段,足以把文学迅速地送到最僻远的地区,接触最广大的群众,它的传播速度、广度和频率,都比书籍、戏剧、电影要高出多少倍。
一方面是群众迫切的、大量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强大的、迅速的、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两相结合,大有可为。问题就在于我们供给什么、传播什么了。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传播社会主义的通俗文艺。因为只有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加强这种建设,才能用社会主义的通俗文艺去吸引和争取观众、听众、读者,去挤掉旧的通俗文艺,占领文化市场,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早在二十年代末期,鲁迅和瞿秋白就曾说过,在旧社会,中国劳动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在茶馆、书场、戏院里形成的。这是说,那时候劳动人民只能在这样一些地方去接触文艺;而那时充塞这些场所的,大多是那些灌输封建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通俗文艺。鲁迅、瞿秋白在三十年代大力倡导大众文学,其目的也就在打破劳动群众被这种文艺所左右的局面,以新的革命的大众文艺去提高群众的精神素质。鲁迅、瞿秋白很重视大众文艺,因为它的作用范围是工农群众和青少年的思想领域,其方向是影响他们的人生观、社会观以及美学观等等。通俗文艺的社会影响不能低估。为此,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通俗文艺的过程中,就必须扫除有害的,挤掉旧的,以新的来充填、来代替。
目前拥有相当多读者的通俗文学,近几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发展趋势是好的。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注意。有些作品其思想内容基本上是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宣扬的是旧的思想意识,旧的世界观、人生观、伦理道德观念等等;还有一些写爱情、写侠义的言情小说、传奇、演义之类的作品,故事情节丰富而曲折,但是思想内容浅薄而庸俗,教育意义不大,甚至没有教育意义。上述的创作虽然是支流,但我们不能熟视无睹地对待这些情况。我们需要占领这个阵地,需要掌握最广大的读者群,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服务。我们要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的指导下,发展和提高社会主义的通俗文艺。
我们需要依法取缔那些诲淫诲盗、低级下流的通俗文艺作品,但这是很不够的。更重要、更积极的方面是改造原有的通俗文艺。对长久流传、为群众所熟悉的评书、历史演义和其他通俗文学作品,我们不能和不必取缔,但要进行改造,清除其中的杂质。这是很大的工程,但做好了,其意义也是很重大、很久远的。
当然,更为积极的是我们创作新的通俗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应该是用新的思想观点,用通俗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历史和现实,歌颂历史上的进步人物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新人。但是现在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以前只有一本《说说唱唱》杂志,近几年来通俗文艺刊物多起来了,各省、市群众艺术馆所办的杂志,基本是以刊登通俗文艺作品为主的。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要进一步提高艺术质量,这是不容易的,我们必须在这方面花大力气。
我们的某些作者轻视通俗文艺,不愿写这种作品,以为这是低等的、不入流的。其实,问题不在作品形式,而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作者应该有政治责任感和群众观点。我们需要培养通俗文艺作家,鼓励作家们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作品。
当然,为了突破原有的读者圈,扩大作品的读者圈,使作品能够吸引更多得多的青少年和工农群众,我们的作家应该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民族化的特点,应该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的优良文学传统,使自己的作品同本民族的古老传统相衔接,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美学趣味相衔接。在这方面,老舍、赵树理这两位已故的著名作家,是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的。
发展和提高社会主义的通俗文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希望这个问题能引起作家们和有关方面的重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