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有感于黄宗英再进西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8
第7版()
专栏:随感录

有感于黄宗英再进西藏
张洁
前些日子,听说黄宗英同志从蛇口到了西藏。一问,才知是又忙着搭她的“小木屋”去了。
照我想,报告文学《小木屋》早已发表,成书,获奖,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作为一个作家,宗英同志的任务似乎已经完成了。然而她又为“小木屋”去了西藏,而且将《小木屋》所得的稿费捐献给了“小木屋”(最近又将赵丹同志画集的稿费捐献给了蛇口地区托儿所)。可见她追求的并不是头上的那顶桂冠,而是真正要做些事情。
以宗英同志的才情、阅历而言,她完全可以闭门“吃老本”了。可是她不,以将近花甲之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奔波在我们蒸腾着四化建设热浪的大地上。
写文章卖不得“狗皮膏药”。你是着意雕饰自己的作品,为写而写,还是用全部心力去描绘一种精神,一种事业,一种人物,人们看得一清二楚。宗英同志写文章,看得出是整个身心全部投入。字里行间,无不熔铸着她炽热的感情。她不是那种录音机式的采访者,而是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酝酿、思索(据说她的《大雁情》,从初遇秦官属到成文历时三年之久),甚至直接参与那些将要写到的事物中去。因此,她的文章下笔从容,却又感人肺腑。文思、形象、激情似从她心中喷涌而出。不象我,行文时如挤一筒快用完了的牙膏,从牙膏筒的底部,一直捋到顶头,方可挤出一厘米左右的一段牙膏,不过将就着用。更加不济的是写来写去就那么点玩艺儿,来回地倒腾。头一两篇,人家也还觉得有点新鲜,长此以往,便出现了形象干瘪,语言枯燥,开拓不深,重复自己的现象。那些小男小女,小打小闹的小摆设,我自己都烦了,想必读者也都腻味了。
我完全清楚这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年我变得懒惰了,安于现状了,深入生活不够了。我有各式各样的借口为自己开脱:我年纪大了,我有病,我心情不好……唯独少有宗英同志那种强烈的责任感,那种干事业的吃苦耐劳精神,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写文章也象种地一样,你出多少力,地给你出多少庄稼。你糊弄它,它也糊弄你,偷奸耍滑是不行的。对比黄宗英同志,我深感再不能这样混下去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