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文学评论要有个性有新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8
第7版()
专栏:

文学评论要有个性有新意
洁泯
进入新时期这几年来,究竟出现了多少有成就的作家,那数量誉之为车载斗量也不为过,不消说,这是中国文学界的幸事。然而在此期间,倘要算一算涌现出了哪些使人注意的评论家,固然也可以列出一些,但倘与小说作家、诗人、报告文学家等比起来,就不免有屈指可数之叹了。这其实也容易理解,大凡写小说和其他作品,固然也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但要者是需卷入到生活里去,体察生活,理解生活,专心一志,不涉旁务;而写评论的人,在整个文学浪潮中审时度势,即令说不必进入“精骛八极”之境,也总需有“耽思傍讯”之实。例如看书,既要看前人书,又须读今人作,至少总要大量阅读当前的作品和评论,然后方可对之论高低,品优劣。评论作品,既要从思想性着眼,又须把握审美价值的尺度;既要省察作品的总体性方面,又须顾及其微观状态的研究;既要对作品和作家作出种种肯定和鼓励,又应提示一些更上一层楼的要求。总之,作一点有意思的评论,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易事。唯其不易,所以在这个领域里出现的人才就显得疏朗了一点。
评论文章一定要有作者的个性,也就是说,对作品,对问题,作者要善于作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评论中有一点新意,那评论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倘舍此不逮,那又何贵乎要评论?人们对说空话、叙陈言的文章是早就讨厌了的。有人说,宁可读一篇言之有物、有一点新意,同时也可能有不足甚至失误的文章,也决不愿看那种四平八稳、人云亦云的平庸之作。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要谈问题,发议论,要求作者考虑得周密固然是对的,但一种新见解的出现,总常常会带着某种不完善,它们的不足以至有些失误倒是难免的事。只要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既有不足,别人就可以加以补充;既有失误,可由他人来给予纠正,如此,评论就得到了发展,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得到突破。为了避免出差错而废弃种种探索,效果就正相反,创作也难以受益。
据说有的作家不大看评论,到底是不习惯看,还是不屑于看,我无法判断,不过从中可以领悟到一点,那就是评论文章大抵单薄的多,厚实的少。单薄和厚实显示了评论家的理论修养和知识面的是否充实。创作要使人耐读,评论又何尝不是?而耐读的评论恰恰是很少的,这就给了人家不读评论的一种口实。文章的缺少深意,常在自己的理论修养的不足,至于握笔而感到有捉襟见肘、施展不开之时,无举一反三之工,乏触类旁通之力,恰好表现了知识面的异常狭小。对于评论工作者,阅读作品及其评论是其一,阅读理论读物是其二,涉猎广泛的知识部门是其三,就阅读来说,三者都不可缺。再深究下去,某类文章的不使人爱读,原因怕是更为复杂的。作家之不理解评论家,轻视理论,不愿听逆耳之言,这恐怕是实情。但评论家不理解作家,不知道他们创作的甘苦,不理解他们创作的追求,批评不免有失误或隔靴搔痒之弊。因而应当提倡评论家与作家的对话、交心,倘不能做到“情同手足”,也至少不应“视若仇敌”。再者,我们提倡作家深入生活,理解生活,是不是也应当提倡评论家深入生活,理解生活,其中包括深入于作家中去,理解作家呢?我们提倡作家需要把握审美的新信息,以求艺术上的不断创新,是不是也应当提倡评论家也需把握审美的新信息,追求评论文章的更新呢?我以为这都是当然的事。
(本文是作者为陈骏涛的文学评论集《文学观念与艺术魅力》写的序,本报有删节。该书将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