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经营活 换代快 拚劲足——记破土而出的上海街道小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9
第2版()
专栏:

经营活 换代快 拚劲足
——记破土而出的上海街道小厂
本报记者 章世鸿 吕网大
编者按 上海市这几年新办起来的不起眼的街道小厂,生产发展快,经济效益好,超过了许多全民所有制的大厂。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些企业无“大锅饭”可吃,职工也无“大锅饭”可吃。看来,城市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打破两个“大锅饭”。谁这样做了,谁就进步快,发展快,就能较快地富起来;谁不从“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墨守成规,谁就要落后、被动,最终被淘汰。大厂和小厂,集体和全民,改革的途径可以不同,方法也可以不一样,但改革的原则,改革的目的是一样的。
原来不起眼的上海一千一百多家街道小厂最近很引人注目。1978年到1983年,上海市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5.79%,其中集体所有制工业(包括乡镇企业)比国营企业发展快,每年递增18.8%,而集体企业中递增最快的是一千一百多家街道小厂,每年平均递增29.4%,五年来上交税利翻一番。今年4月份,上海街道小厂的工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48%,大大高于全市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商店的橱窗是最好的见证。现在,大商店的橱窗中,街道小厂的产品同国营大厂的产品并列。凡热门货,如电视机、电风扇、四喇叭录音机,街道小厂也都在装配生产。电视机,小厂一年就生产三十万台,以价廉取胜,同样供不应求。
这一千一百多个街道小厂由街道自办、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生死盛衰决定于企业自身。它们不拿国家资金,又无人、财、物计划渠道,面临的困难很多,处于劣势地位。但事情还有另外一面,国家不管了,加在它们身上的条条框框也少了,经营自主权反而比国营厂多些,活动余地开阔些,这正是它们的优势。街道小厂这几年所以出现高效益、高速度,秘密就在这里。
这些小厂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快、活、小。
快,是指产品调整和更新换代快。为了求生存,这些小厂对市场信息特别敏感。国营大厂掉头困难,转一次产,开会、扯皮、公文旅行得几个月,往往坐失良机。而街道小厂“婆婆”少,决策快,行动快。他们的资金靠街道自己积累,因而手中有财权,物资和供销渠道面向全国。长宁区华阴街道工厂原来很穷,只有二十八万元资金。他们择优投资,决策果断,企业兴旺发达,五年内产值和利润猛增十倍,成为全区最富的街道小厂。这些小厂有了信誉,银行也给贷款,外商也同他们搞补偿贸易,发展越来越快。虹口区有四个小厂同外商搞出口业务,从签约到投产,短的只有二十天,长的不过两个月,深受外商称赞。
活,是指分配上、用人上有很大的灵活性。从1980年起,上海街道企业实行“全额利润提成奖”,奖金同经济效益挂钩,上不封顶,这个办法对近几年来街道工业的迅速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静安区延中街道成立了以复印机为主要产品的工业公司,公司试制新产品都同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签订承包合同,如期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发给超额奖,完不成则扣奖金。这样一来,这个公司五年内产值和利润增加五倍,每年有四五种新产品上市。公司经理说,搞好分配才能刺激生产,让一部分有贡献的人多得到报酬。其实得利最多的不是个人而是集体。
在用人上也搞得活,可以招聘,借用,凡有用之才都可进厂,多多益善。街道闲散人员中就有不少能人贤士。这些人进不了国营厂,街道小厂对他们开门,小厂也充分利用社会科技力量,同外厂技术人员搞“业余承包”。各街道厂的人才也可以流动。过去技术人员都不愿进街道小厂,现在不少国营厂的技术人员愿调到街道小厂。道理很简单,一些大厂人才积压,加上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难,个人的本领施展不出来。一到小厂,人尽其才,很快出成果。
小,是指小厂的机构精简,层次少,矛盾少,官僚主义少,办事效率高。
“开拓、创新、发展”,这是一家街道小厂的口号。也可以说这是上海街道小厂五年实践的经验总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