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又一个“不该发生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9
第2版()
专栏:

又一个“不该发生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原哈尔滨市南岗区国营文明食杂中心店的党支部书记和副经理等九名干部,其中七名是党员。上月中旬,这家有一百四十五名职工的国营商店进行了“国家所有、承包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改革,中心店被取消了,原来所属三个门市部实行独立承包经营,由职工民主选举经理。结果,原来的一名党支部书记和两名副经理全部落选。不仅如此,他们三人和另外六名管理干部成了三个门市部谁也不要的“编外”人员。
这件事给九名干部带来了几十年来思想上从未有过的巨大震动。1945年参加革命的党支部书记崔文祥是行政十七级干部,副经理袁玉义和高克功也都是参加工作三十多年的老干部。落选后,他们和其他几名党员干部思潮翻滚,各自怀着惭愧、痛苦的心情陷入了深思和反省:为什么群众不选我们?我们辛辛苦苦工作几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难道一夜之间就成了多余的人?我们没犯什么错误就失去了职位和权力,在亲戚儿女面前怎么交待?那几天,他们的思想斗争非常激烈,有的想找上级评评理,有的年纪大一些的想提前退休算了。可是,冷静思考一下,自己的工作确实没有做好,商店经营管理不善,近三年就亏损了六万多元。说来说去就是因为过去长期躺在“铁椅子”上,端的是“铁饭碗”,反正商店办好办坏同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无关,上班时间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来了也是指手划脚多,办实事少,也不去钻研经营管理知识,真是问心有愧啊!
几天以后,九名干部凑在一起商讨开了:既然改革已经改到了自己头上,“逼上梁山”,只有一条路:挺起胸来干!权失了志不能失。我们也有两只手,完全可以自谋生路。干脆把办公室改成营业室,打开大门自己开个新店。他们的想法很快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也得到同行业的帮助,开店的准备工作一路“绿灯”,不到半个月,小店就开业了。
现在,九名干部每天穿着洁净的白大褂站柜台,从过去坐着喊到现在站着干,既是营业员,又当采购员,还是装卸工和值班员。他们延长营业时间,走出商店卖货,清晨四点赶早市,笑脸相迎待顾客。开业后头八天,营业额就达七千多元,预计到年底可向国家上交税利两万多元。九名干部在改革中经受了考验,开始了新的长征。人们从他们身上,又一次看到了共产党人能“官”能民,能上能下,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的优秀品质。  (据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