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日趋繁荣的包头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2-20
第2版()
专栏:

  日趋繁荣的包头市场
兰毓霖
包头市是一个工、农、牧业产品的集散地。河套、陕北、宁夏等地的农牧业产品(主要是毛皮、粮食、药材等),集中到这里输出;工业产品则由津、京、沪、汉、穗、冀、晋以及东北等地大批地运到这里然后分散到各地农村去。市场上起带头作用的货物是毛皮、粮食等土产品,所谓“毛皮一动百业兴”。
抗日期间日寇侵占该市后,市内工商业遭受到很大的摧残。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继之而来的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苛捐杂税,抓丁要粮,造成了周围农村的破产,农业生产减少,人民购买力降低,城乡物资交流停顿,因而市内工商业随之衰落。解放前,仅剩工商户七百家左右,而且大部分是勉强支撑门面。
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三日包头解放后,市场经济秩序逐渐恢复,首先是划分行业,克服混乱现象。继之宣传人民政府的商业政策,结合行政管理,逐步建立了工商业登记制度,以及各国营专业公司、银行、合作社等稳定市场金融物价,到五月底,大体已有了秩序,皮毛、粮食、货栈等主要行业,已基本上划清了经营范围。同时,整理摊贩,开辟新市场,使包头市的工商业焕然一新。工商业者都称颂政府:“人民政府有办法,给我们创造了发展的条件。”
该市和全国各地一样,经过去年三月份统一全国财经工作,制止了十余年来的通货膨胀,出现了物价稳定的新局面;又经过六月份的调整工商业,解决了工商业者暂时遇到的严重困难,使包头市场在人民的手中恢复和发展起来,十几年来滞塞的物资也从此打开了销路。经过人民政府号召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并大力组织土产品运销,使十几年来弃置在农、牧民家里的土产品都能运出换回自己所需要的棉花、布匹等工业产品。一年来的物资交流数量,已超过了日寇及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任何一年。土产品方面:全年输入绒毛一千四百五十四万斤、粮食一亿五千八百三十万斤、药材四百五十八万斤、皮张五十八万张、猪鬃六万九千斤、骨头十三万斤;输出绒毛一千八百九十七万斤(输出超过输入的原因是其中有市内的存货)、粮食八千九百十七万斤、药材三百六十一万斤、皮张四十万张、猪鬃六万六千斤、骨头十二万五千斤。工业品方面:全年输入白市布十六万匹、色市布十三万匹、土布五十二万匹、棉花二十五万斤、棉纱二万九千件、火柴二万三千箱;输出白市布十二万匹、色市布七万匹、土布三十二万匹、棉花十五万斤、棉纱一万二千件、火柴一万七千箱。土产大部来自乌、伊两盟及后套等地,输往津、京;工业品大部来自津、京等地,输往乌、伊两盟及后套等地。
城乡物资交流畅通的结果,不但给农、牧民推销了土产品,而且换回了他们所需要的工业品。同时,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额也随着物资交流的活跃而逐渐缩小。如包头市一九四九年八月,五福白市布一匹换小麦七一六·八二斤、土布一匹换小麦八○·一八斤、火柴一箱换小麦一、○九○·九一斤;一九五○年六月,五福布一匹只换小麦四四八·五六斤,土布一匹换小麦五三·五四斤,火柴一箱换小麦二五七·九九斤。在伊盟有些地区,已由解放前十三石糜米换一匹白市布,改为五石二斗换一匹。直接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情绪,相对地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所以,农民们换新衣服、铺新席子的大大增多。
一年来,包头市的工商业户数,在城乡物资交流畅旺下,已在逐渐地增加着。全年实际增加工商业一、一九九家,其中工业五六一户,商业六三八户(目前市内共有工业九六九户,商业一、二九四户,还有摊贩二、四五七户,总计共有工商业四、七二○户)。从增加的性质上看,工业方面,都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行业(如面粉、洗染、酱油、铁木、皮坊等),所以销路都很顺畅,营业也很发达。商业方面,大多是围绕着城乡物资交流(如毛皮、货栈、棉布等),以及为其服务的如旅店、栈房等,也是营业发达,日趋繁荣。同时工商业者已组织起了自己的组织——工商联合会。并先后发动缴清欠税,举行爱国游行等运动。工商业者在学习和实践中,认识到:只有遵照政府法令,改造旧的经营方式,面向农村,薄利多销,才有发展前途。
在这短短一年多的过程中,被日寇及国民党匪帮摧残成破烂不堪的包头市,现在已变成了西北地区物资交流的枢纽之一,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它应起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