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白衣使节——记中国医疗队在坦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9
第6版()
专栏:坦桑尼亚通讯

白衣使节
——记中国医疗队在坦桑
本报记者 马世琨 鲍世绍
来自江苏省和山东省的医疗队分别在桑给巴尔与坦桑大陆工作二十年和十六年了。他们的足迹遍及坦桑城镇、乡村,为当地人民看病一千五百多万人次,从死神手中夺回成千上万条生命。此间报纸形容中国医生救死扶伤的动人故事“多得象天上的星星”。然而,这篇通讯却只能写出其中的三、五事例,远远反映不出他们的感人事迹和思想风貌。
在桑岛列宁医院眼科诊室里,贾扬特·拉尔泪流满面。这位桑给巴尔一月革命的领导成员、前桑岛革命委员会委员,两年前因患白内障及视网膜脱离等眼疾而双目失明,被迫停止了一切社会政治活动。在中国眼科大夫陈永汉为他进行手术和八个月的精心治疗下,老人的左眼又重见了光明,这使他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为给我治眼,陈大夫多次亲自到我家问诊送药,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告诉我各种注意事项。他既是医生,又象兄弟!”这位老政治家现在逢人便说:中国医生不仅医道好,而且心地善良。
姆辛比利医院院长萨隆迪教授高度评价中国医疗队给这家坦桑最大的医院填补了一项医疗科目的空白。1982年10月,脑外科大夫吴承远成功地作了坦桑第一例脑外科手术。在近两年时间里,中国医生共接待脑疾病人一千多人次,进行较大手术八十余次,其中包括切除脑膜瘤、脊髓肿瘤及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等重大手术。1983年3月,吴大夫与放射科大夫郭友山应邀在东非外科医生协会学术会议上宣读了有关脑血管造影术在诊断脑外伤和成功切除肿瘤的体会的论文,受到与会者的重视和欢迎。同年9月,坦桑医学会接受他们两人为“名誉会员”。这是在坦桑的中国医生第一次被授予这一荣誉称号。
中国医疗队有个响亮的口号:加紧培训当地医务人员,给坦桑留下个永远不走的医疗队。为此,他们通过举办医学讲座和在工作中言传身教等方式,提高当地医生的水平,同时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就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症状及其防治等写成论文和专题资料,献给坦桑医疗界。恶性疟疾一直是对坦桑人民危害最大的疾病。在奔巴岛工作的内科大夫金雪生在历届医疗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将非洲恶性疟疾的的临床表现分为脑型、腹型、胃肠型、精神型、肾型、混合型等十多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品类和剂量的药物,取得了较好的医疗效果。
质朴的坦桑人民赞扬说:中国医生工作不计时间,不图报酬,一切为病人着想,办事认真负责。许多人至今不忘去年在抢救一次重大翻车事故中受伤人员时中国医生的出色表现。
去年12月10日,一列火车在新首都多多马附近出轨,造成数十人的伤亡。那天傍晚,已经下班的中国医生接到医院要他们参加紧急抢救任务的通知。全体中国医生不顾一天的劳累,立即赶到医院,投入治疗伤员的工作。他们争分夺秒,奋力抢救,一直忙到第二天清晨七点。当他们从医院返回住处,四十多名受伤的坦桑朋友转危为安,使他们心里充满喜悦。
坦桑大陆医疗队总部那间简朴的会客室,不知多少次接待过坦桑尼亚革命党总书记卡瓦瓦。他喜欢亲自登门看病取药,同中国朋友谈谈家常。坦桑尼亚党和政府各级领导人都给予中国医生极大的信任和尊重。尼雷尔总统每年回家乡木索马,都要接见在那里工作的中国医生。去年圣诞节前夕,尼雷尔总统还同中国木索马医疗队全体人员共进午餐,合影留念。总统说:“中国人民对坦桑人民十分友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很好的体现。”
群众称中国医生为没有外交职衔的“白衣使节”。对这种赞誉,他们是受之无愧的。在生活条件艰苦和药品、医疗器械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这些白衣使节们以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和出色的工作成绩,为增进中坦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坦友谊发展到今天的深度和广度,每个在坦桑工作过的中国医疗队员都有不可磨灭功绩。(附图片)
尼雷尔总统和夫人在家乡木索马接见中国医疗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