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美国农业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0
第7版()
专栏:

美国农业见闻
本报记者 季音 何加正
二、科研为变革引路
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回首往昔,不无感慨地说:“在农业这个领域里,变革就是秩序,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我们看到今天美国农业的现状,翻一翻它的发展历史,发现事情正是这样。
美国农业的变革是无时不在的,几乎表现在所有的生产领域和生产项目。以肉鸡生产为例,几十年前,养鸡也是一项小规模的季节性很强的事业,农户以传统的方式把鸡养在鸡棚里。没有多少年,代之而起的是大规模的工厂化养鸡。品种经过选育,由原来杂色的花鸡变成一色的纯种白鸡。市场上出售的鸡,由带毛活鸡、褪毛鸡变成规格化的肉鸡。生产方式也由小规模的副业饲养,变为大规模的专业饲养。这种变革,在鸡蛋、肉牛、牛奶、水果、蔬菜以及其他项目上无处不在。品种、规格、生产方式、销售形式都在不停顿地变革。如今在美国市场已几乎看不到任何不象样的水果、蔬菜出售。香蕉大而金黄,桔子颜色鲜艳,苹果红得发亮,用塑料袋包装好的各类蔬菜更是百分之百可食,显然都是特有的品种。有人说,在美国,几乎没有一项生产能够墨守成规、多少年一贯制地搞下去,看来确实是这样。
这些变革除了资本主义的竞争以外,很大程度上恐怕应联系到农业科研的发展,自从林肯执政时期通过赠地学院法以后,美国的农业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性研究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1887年哈奇法案确定在每个州的赠地院校设立农业试验站。本世纪初又逐步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农业技术指导员的体制。这样就使农业教育、研究、推广形成三位一体,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科研成了农业变革的带头人。
我们参观了佐治亚州农学院三个农业试验站中的一个。这个试验站设有农业经济、治病、园艺、农学、昆虫、食品营养、农业机械、动物等八个系。有很多教授、专家在这里从事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们的研究和生产实际和社会需要结合之密切,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
据该站的负责人介绍说,试验站和农场主保持密切的联系,农场主们碰到的各类问题都可以通过学院派在各县的农业技术指导员及时反映上来,也可以直接写信、打电话到试验站。通过这样的联系,试验站能够大量掌握农业生产和各方面情况,也就不断地有了新的研究课题,这样,科研和生产结合更加紧密,对生产的推动作用也就更为明显。目前,治病系的张教授正在研究用注射抗生素的办法,把病原菌杀死在树木里。他和一家制药厂合作,已使这项研究工作有了眉目。食品营养系的教授们正在研究苹果的适应性,以使这一北方之果引到南方种植以后仍能保持优良品质;他们还和意大利专家合作,在研究降低桃子的水份以便于贮藏;和非洲国家合作研究引植一种可当早餐食用的豆类;和泰国、菲律宾专家探讨花生的储存办法(这个州花生产量是全国最高的),……所有这些课题,几乎无一不是农业上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研究成果推广到农村以后,受到农民欢迎和对生产变革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农业试验站还研究市场,研究消费。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是从生产开始,直到消费结束。他们不仅研究本州的,而且研究全国的市场。他们还特别注意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有些食品制成后,要特请普通消费者来品尝、评价。这个系有一个品尝室就是专门用来做这方面研究工作的。他们认为,这使科研更加接近于生产者;而且可以及时了解社会的需要、消费者的要求,很快作出反应,以带动生产向新的方向发展。我们想,研究者如果在研究每一个具体产品时不想到消费,而只注意其产量,恐怕就很难想到要不断加以改良,或者以新的品种来加以代替了。
当然,这种做法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为了使水果、蔬菜适应大规模生产和储存的需要,有的食用效果差了,桔子就是一例。看起来很大很好的桔子,皮却厚达半厘米。有人说,昔日那种薄皮西红柿,现在只能在少数庭园里才有了。新品种的鸡长得很快,肉也富于营养,可是食之无味。
看来事情总有两个方面。
(待续)(附图片)
农业工人开着机器正在桃园里紧张地喷药。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