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他们不怕丢“乌纱帽”——来自新港船厂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1
第2版()
专栏:

他们不怕丢“乌纱帽”
——来自新港船厂的报告
本报记者 肖荻
“婆婆”多,是工厂管理上一大弊端。谁都管,实际上是谁都不管,下级只好在无休止的请示中扯皮。对这些,新港船厂厂长兼总工程师王业震深知其中的苦辣酸甜。他决心碰碰这个“老大难”。
从去年上任以来,王业震坚持推行适合船厂特点的直线型指挥系统。
就是这样一项看来很简单的改革,需要扫除多少磕磕碰碰啊!一个车间主任没完成任务,却振振有词:“工作,我布置了;情况,我汇报了,没我的事!”“那么,你是干什么的?”这位车间主任在这个问题面前十分恼火,躺倒不干了,厂长不客气地把他免职。
去日本购买零件的一个干部三番两次来电话请示价格、手续……王业震手握话筒,斩钉截铁地说:“你全权做主,再打长途电话,自己付费!”
体制改革是一场严峻的考试。“混事”的,呆不下去了;态度暧昧的,得明朗起来;而干事业的,大有用武之地。
四十岁的新任副厂长兼修船部主任陈存信,登上外轮,一人承担了过去七八个人轮番谈判的任务,而且速战速决,办得出色。过去,被马拉松式谈判吓怕了的外商,对老陈不得不刮目相看:中国人的效率很高嘛!
去年夏天,渤海湾上美国和香港的轮船相撞,船主找上门来要求限期修好。这可是一笔大买卖啊!“不过,要付出一笔奖金,要突破一些框框,违背了‘封顶’的规定。这事,合理不合法。办还是不办?”有人忧心忡忡。几位新上来的年轻厂长经过一番研究,决定由王业震向上打报告:“我们几位厂领导干部,大部分都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中期的大学毕业生,受党多年培养教育,有报国之心。经再三讨论,认为宁可挨批评、丢‘乌纱帽’,对国家有利的事也要坚持干,否则将是我们最大的失职!”
工人挥汗如雨投入三班抢修。原估计五十天的工作量,只用了二十一天就高速、优质地完成了。美国、香港船主十分满意,表示以后还愿来这儿修船。这一举,不但为国家赢得荣誉,而且为国库增收外汇人民币一百一十二万元。只是把八千元的速遣费奖给了工人。
记者问王业震:“你们当时不怕有什么后果吗?”
他笑了:“我们年轻点,框框少点。只要对国家有利,我们是不怕丢乌纱帽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