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草莽英雄”——大瑶山上访一批开发山区的科学工作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1
第3版()
专栏:

“草莽英雄”
——大瑶山上访一批开发山区的科学工作者
本报记者 柏生
横亘在广西中部的大瑶山,从四围的平川沃野上拔地而起,莽莽苍苍,逶迤数百里。它的绝对高度虽不到海拔二千米,但地形突变,山势险峻,遥望层峦叠嶂,高插入云,大有横空出世之概。
大瑶山,在这里静静地躺了不知多少年,人们并没有发现它真正的价值,聚居在这里的瑶族同胞,祖祖辈辈都过着穷苦的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批志士仁人带着科学技术进山来了。他们唤醒了沉睡的高山,第一批开发山区的果实已经运出山来,用科学开发大瑶山的一场有声有色的活剧已经揭幕。
今年3、4月间,我冒着绵绵春雨,爬上谜一般的大瑶山,到云雾深处,走访了一批开发大瑶山的科学工作者。
帐 中 谈 兵
汽车刚驶过广西象州县境内的桐木镇,大瑶山就象一座巨大的翡翠屏横在面前。车窗外,简直是一个绿色的世界——远山是绿树,近山是绿树,路上、坡上是密密层层的绿草,连山涧、溪流都是绿色的。同行的当地干部老陈告诉我,大瑶山是一座宝山,目前采集到的高等植物就有二千三百多种,占我国亚热带植物种类的六分之一,居广西群山之首。其中,药用植物就有一千三百五十多种。
设在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山综合开发办公室里,有瑶山的地形图、植被图、水系图和各种各样的科学资料,俨然是一个“作战指挥部”。因为阴雨绵绵,我们一时上不了山,就在这里听“指挥部”的科技人员谈“作战”部署。
“大瑶山,地跨广西金秀、象州、鹿寨、武宣、荔浦、蒙山、桂平、平南八个县,总面积三千多平方公里。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水力、矿产、森林及其它动植物资源。境内二十五条河流,灌溉着周围七个县,供给近一百万亩农田和一百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还为六百处水电站提供水源。瑶山人说:没有大瑶山,就没有瑶山周围的富庶和繁荣。“指挥部”的老韦侃侃而谈,充满了瑶山人的自豪。
“然而”,老韦变了一个语调,“瑶山人穷啊!金秀山区人均年收入只有九十三元,只是毗邻平原区的四分之一。山区县多年来都依靠国家财政补贴。人说是‘守着金山、捧着金碗要饭吃’。我们山里人勤劳得很,但是缺少科学技术。瑶山人现在盼什么?第一是盼科技进山。”
说到科技进山,“指挥部”里顿时活跃起来。人们告诉我,早在1981年秋至1982年春,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委就组织区内一批科学工作者,并邀来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华南植物研究所的专家,共约一百余人,组成一支综合科学考察队,对大瑶山的资源进行了一次摸底性考察。去年7月,区科委又组织十二个学科的二十九名科学工作者进山调查;9月,邀集广西农学院、工学院、林学院、林科所、植物所、化工所、轻工所、蚕业所等四十多位专家、教授深入山区各县对各项综合开发项目作选题调查。最近,国家科委把太行山与燕山、大瑶山、长白山定为综合开发的三大重点科研山区。大瑶山,将成为全国许多科学工作者关注的地方。
前不久,胡耀邦总书记谈到开发山区的工作,曾经鼓励我们的科学工作者上山当“草莽英雄”。瑶山综合开发办公室的同志告诉我,现在已经有一批科学工作者上山了。
英 雄 本 色
雨后泥泞的山路又陡又滑,大家都换上了爬山的胶底球鞋,一步一步吃力地攀登着。我们上山的队伍中有一位质朴开朗、受人欢迎的老同志。他年纪在六旬开外,黑里透红的脸膛,乍一看,象是一位农村干部。他不时替新上山的客人扑打凶恶的山蚂蝗。人们向我介绍说:“他就是这里的第一号‘草莽英雄’,广西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副教授陈育新。”
陈育新的名字,我在山下就听说过。他1946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在是广西植保学会理事长、广西农学会常务理事。在学校里,他要搞科研、著书立说,还带着研究生。一听说要开发大瑶山,他第一个接受了任务。1981年他就进大瑶山了。
“你这次是几上瑶山了?”我同他攀谈起来。
“第九次。这次是来举办灵香草病害防治技术现场讲习班。”
“灵香草?”我好奇地问。
“是的,这是我们承担的开发大瑶山的主要科研项目。”
灵香草是一种珍贵的香料植物,它的茎、叶烘干后能发出一种经久不衰的香味,能保护衣物、书籍防虫蛀,是提炼香精的重要原料,也是一种贵重的中草药。它是我国出口换取外汇的重要土特产品之一。大瑶山是灵香草之乡,种植灵香草有悠久的历史。瑶山的灵香草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瑶山人民称它为“摇钱草”。但是,这种深山里的小草却易得一种致命的病害,叫“点蜡烛瘟”。这种“瘟病”一来,一株一株的灵香草,会从上到下腐烂,象点上蜡烛燃烧那样,成片成片地蔓延,成片成片地死亡。陈育新副教授和他的助手们就承担了防治灵香草病害的关键性科研任务。
1981年,陈育新和他的助手小何初上瑶山,就对灵香草病害种类作了初步调查。1982年二上瑶山,他和植保系的两位教师发现了灵香草的一种新病害,并进行了药剂试验。1983年他八上瑶山,拟出了灵香草综合开发的方案。可以说,他每次上瑶山,都是为灵香草而来。
就在这深山老林里,陈育新副教授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几年辛劳,再加上实验室里的研究,终于基本弄清了灵香草的病害种类,掌握了主要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找到了综合防治方法,并提出了选育优良的抗病害种苗的措施。这些成果的推广,已使大瑶山“摇钱草”的产量大增。1982年灵香草干草产量比1981年增加一百七十九担,1983年又比1982年增产五百一十三担。
科 技 进 山
大瑶山聚居着瑶族同胞,这里有盘瑶、茶山瑶、花篮瑶、坳瑶、山子瑶等五个族系,也有壮族和汉族兄弟。瑶山人民特别想致富,特别欢迎科学工作者来送宝。我在山上亲眼看到陈育新副教授和他的助手们给干部和农民讲课时的情景。瑶山人学技术如饥似渴:不停地问,不停地记,要你讲一遍再讲一遍。他们欢迎科技人员来讲课,更欢迎科技人员较长期地住下来。
这次与陈育新副教授同在山上的,还有广西农学院植保系讲师戴肇英、连云鹏、刘兴荔,助教薛振南、曹先知,农学系助教陆国盈,还有广西植物所研究人员李荫昆及助手小陆。他们有的在山上种了灵香草试验田,有的在金秀镇进行种苗病害防治的中间试验,都要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
在山上,我还结识了一位扎下根来的科学工作者。她已经是“瑶山人”了。她叫凌勇,1966年广西农学院毕业生,十八年了,一直在大瑶山工作。她在这里成了家,已经是几个孩子的妈妈。她是灵香草科研协作组的成员,现在负责灵香草病害发生流行规律的定点观察。每隔三五天,她都要爬上深山老林观测,风雨无阻,白天观测归来,晚上要及时整理大堆资料,经常挤掉休息时间和做家务的工夫。我上山那天,她正在试验田里忙碌着,梳着两条小刷辫,动作利索。听说附近的瑶山人都很喜欢她。是啊,她是把科学技术和青春的活力一起带进瑶山来的。
随着科技进山、人才进山,瑶山的面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大瑶山,我访问了瑶族女社员莫巧文,她是种植灵香草的能手,远近闻名的勤劳致富的万元户。她说她是茶山瑶,从前的日子真苦。现在走进她家木板砖墙的两层楼房,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床上叠着崭新的绸缎被子。家里电视机、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都买上了。她满面笑容地告诉我:“科学这东西真灵,同样种草,可以让你多拿几倍的收成。”莫巧文见到陈育新副教授时,激动地摇着老教授的手说:“你们送来的科学好啊!”
是的,科学是个好东西。有了党的富民政策,再加上科学这个“宝贝”,大瑶山的治穷致富就会在眼前。然而,大瑶山绵延数百里,光有几个、几十个送“宝”人还远远不够。瑶山人盼着成千上万个科学工作者送“宝”来。高高的大瑶山会给新时期的“草莽英雄”们树一座历史的丰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