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多瑙河畔话“倒流”——访匈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2
第6版()
专栏:

多瑙河畔话“倒流”
——访匈散记
王揖 李淑华 范敬宜
5月10日晚上,布达佩斯电视台播放的《新闻背景》专题节目,以切佩尔机械厂为背景报道了目前匈牙利出现的城市工业劳动力大量向农村倒流的现象。目前,这个工厂的劳动力比七十年代减少了一半,而两年来布达佩斯郊区农业劳动力却增加了一万多人。这个电视节目大声呼吁要赶快解决这个日益尖锐的问题。
《新闻背景》提出的一般都是一个时期内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因此,“倒流”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沿着多瑙河、蒂萨河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同接触的各方面人士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看来,电视反映的情况是真实的。五十年代,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吸收了大批农业劳动力,后来,由于农业情况不好,又有许多农民自发地流入了城市。到六十年代,全国流入城市的农民已有二百万人。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实行了新的农村经济政策,农民一天比一天富裕起来,城乡差别、工农差别正在不断缩小。我们在巴拉尼亚州了解到,这里的部分农民的实际收入比职工平均工资高出一倍以上。再说,现在农业生产的强度也比工厂要轻。另外,他们在农村还可以建造一座比他们在城里的住处更为漂亮舒适的住房。这对于农民出身的工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这真是一个农村富裕起来以后提出的新问题!但是,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那就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了。
工业部门的同志认为,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改进工资制度,提高城市职工待遇;对社办企业职工同样分给自留地;允许工厂职工搞第二职业和劳动协作小组以增加收入,等等。否则,工业企业就不能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
农业部门的意见却截然相反。蒂萨河畔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艺师对倒流现象的出现感到庆幸:“啊,感谢上帝,他们都回来了!”巴拉尼亚州副议长福尔德瓦里·亚诺什则认为倒流是正常现象,说明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得了很大成就,自留经济也发挥了作用,它们满足了城乡人民的需要。他举例说,六十年代,这里肉、奶十分匮乏,现在完全不同了。每人平均生产猪肉二百二十二公斤,每人年消费量达到七十七公斤;每头奶牛的年产量也由一千九百公升增加到四千六百公升。肉、奶不仅完全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还可以提供大量出口。这位满头银发的反法西斯老战士还认为,倒流对城市企业是一个促进。劳动力不足,就逼得企业必须改善管理,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说:“如果不进行改革,不改善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工人跑了活该!”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只有生产搞得不好的地方,才出现倒流问题。布达佩斯机床制造公司总经理马加什·约卡情说:切佩尔机械厂就是因为经营得不太好,才吸引不住工人的。“而我们这里,由于经营管理得法,工人收入增加,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这几种看法,到底哪种更接近客观实际呢?我们在走访匈牙利农业食品工业部新闻司司长奥尔马希·伊斯特万的时候,顺便又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听完耸耸肩膀,笑着说:“不能认为你们提的这个问题不够复杂。从切佩尔机械厂看来,倒流是不正常的,因为它有现代化的机械,可是缺乏足够的劳力。但是从农村看来,倒流是正常的,因为你的先进设备并没有生产出农民迫切需要的产品来,相反,劳动力跑到社办工业的陈旧设备旁边,反而生产出了农民喜欢的产品嘛!而且他们认为,这些劳动力本来就是农村的,为什么非要让他们每天跑一百多公里到工厂去劳动呢!”他的看法是,这种倒流既有使工厂缺少劳力的消极方面,但也有积极的方面,那就是可以促进竞争。特别是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服务人员应该大量增加,农村吸收了倒流的劳动力,主要也是加强、充实服务业……为了形成灵活的生产,允许劳动力在小范围内有一定的流动是有好处的。
奥尔马希·伊斯特万的观点可能是比较全面的,不过,这场复杂的争论恐怕需要持续相当长时间才能作出结论。
我们抱着很大的兴趣去采访这场争论的来龙去脉,想到尽管中国的情况与匈牙利不同,并且农村也刚刚开始富裕起来,匈牙利出现的倒流问题在我国还没有出现,也许不可能出现。但了解这场争论或许是有意义的,至少它可以促使我们提高对加快城市改革的迫切性的认识,提醒我们:农村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城市不改革不行,否则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