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美国农业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2
第7版()
专栏:

美国农业见闻
本报记者 季音 何加正
四、家庭农场的生命力
飞机在美国东部上空飞行。透过舷窗可以看见黄褐色的大地被一条条的直线切割成无数方块,整整齐齐,就象用细小木块镶嵌成的方格地板。每个方格之中隐隐可以见到一户绿荫环抱的人家。这就是美国东部农村的典型外貌。其实整个美国农村都是这样,没有集中成片的村庄,只有以一家一户为主的农场。农场是构成美国农村的最基本的“细胞”。
我们走访的一些美国农场,往往都是小楼一座,周围有些附属设施和大片的田地。接待我们的不是父子就是兄弟,或者夫妻。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汤姆家同时出来的还有一个精明能干的女婿。这八成是因为作为农场主的汤姆老了,一个儿子已离开农村,一个还多少带点稚气,因此不得不靠能干的女婿来撑持家业。在有些农场也可看到雇用的工人正在劳作。但是不管怎样,农场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在经营。
在美国这样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农业为什么始终保持着家庭经营这一形式呢?在一次晚宴上,我们和一位经济学教授探讨这个问题时,他说美国人也觉得很奇怪,但没有人能很好地加以回答。在美国,家庭农场和公司化大农场这两种形式,究竟哪一种更有生命力?这是一直存在争论的。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在农业上,应当让市场自由运转的力量来决定价格,不要人为地干预大公司从事农业生产。这种看法盛行于七十年代中后期,当时美国农业由于受国际市场扩大的影响而有所上升。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家庭农场较公司化的大农场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对美国农业来说能够发挥更大更长远的作用。佛蒙特州《布莱尔与凯彻姆斯农村杂志》的主编理查德·凯彻姆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农场主知道他的后代有赖于他所耕作土地的好坏,所以他精心对待土地。如果今年的盈利取决于准时播种,或取决于在风暴到来之前收获完毕,他就会一直坐在拖拉机上,直到工作干完。公司雇用工人则不同,他们在工作时间快完时就扔下手中正在干的工作”。前农业部长奥维尔·弗里曼也认为:“当劳动者的利益直接取决于他的工作时,便产生了刺激,这种刺激,是大农场——不管是私有的、公有的、合作经营的还是国有的——所不能产生的”。不少人对农业集中化表示忧虑,认为家庭农场应该得到保护,有些州还制定出一些限制农业公司发展的法律。这几年美国家庭农场在竞争中事实上没有输给公司化的农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们普遍承认的事实。到目前为止,公司农场在整个农场总数中只占2%左右。更为重要的一个事实是,公司农场中80%也是属于家庭或者个人所有的,属于超过家庭范围的股份公司,只占其中的20%。家庭农场在美国这块土地上,生命力极其旺盛。
从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美国家庭农场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机械化、杂交种、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和灌溉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以及通讯、交通网的改善和扩大,大批的劳动力离开了农村,进入城市。农场的总数大量减少,平均规模不断扩大。五十年代以来,农场总数已从五百六十四万四千个减到1981年的二百四十三万六千个;平均规模从二百一十三英亩扩大到四百九十二英亩。生产上也日益走向专业化和工业化。然而,尽管经历了这样激烈的动荡,现代技术却只改变了农场的规模,而没有改变它以家庭为主的经营性质。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询问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农业生产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它不象工业生产那样,从原料到成品,经过流水作业很快就能完成;它是阶段性作业,从耕地到收获要经过几个月、半年甚至几年,前者适合于很多人同时操作,而后者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一般一人或几人就完全够了,应该说这是家庭农场能够存在的主要原因。其次,与农场自身的规模也很有关系。生产力和经济规模基本适应,对家庭农场起了稳定作用。此外,服务事业的发展,使得任何人有了一片土地以后都可以凭借各类公司的服务来种好自己的土地。农场以外的工作机会,使农户有了收入上的补充,这些在家庭农场的存在和发展上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有人说,人类“第三次浪潮”是从集中走向分散。今天,充满想象力的科学家们正企图从遗传工程、生物能源以及信息革命等各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不久这些成果将从试验室走向田野。在这新的“浪潮”里,美国家庭农场将向何处发展呢?
(待续)(附图片)
美国几乎每一座农场都拥有全套农业机械。这是一家农场奶牛棚的一角。
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