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穿越喜马拉雅山的文化交往——中国工艺美术展览在新德里受到热烈欢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3
第6版()
专栏:

穿越喜马拉雅山的文化交往
——中国工艺美术展览在新德里受到热烈欢迎
仁成
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于1984年5月11日在新德里美术院画廊开幕。5月中已是德里的盛夏,气温在四十摄氏度以上。但以天安门广场全景大幅壁毯为背景的展览厅入口处,人群熙熙攘攘,其中有去年曾访华的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副主席、印联邦议员洛凯什·钱德拉先生,曾两度访华的八十多岁高龄的印度手工艺发展事业老前辈、社会知名人士恰杜巴蒂亚雅夫人,以及文化艺术界人士、学者、记者、华侨和外交使团官员。在一片掌声中,印度教育文化部副部长佟甘先生点燃了象征吉庆的印度大铜灯台,宣告展览会开幕。
从天安门大壁毯起到画有孙行者的风筝,二百四十六件(套)中国各种工艺品的代表作,展出在一个弧形展厅里。大幅双面绣牡丹六扇大屏风,三十层镂空象牙球,大块石雕、玉雕和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微雕,首先扣住人们的心弦。展厅中部陈列的是驰名世界的瓷器、漆器、景泰蓝、大幅绒绣长城和布达拉宫,还有双面绣《小猫与螳螂》、《群蝶》、《猛虎》和栩栩如生的大幅牛角雕《群虾》。最后一部分是生动活泼的民间手工艺品。
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大幅川绣《观世音》、来华创禅宗的印度高僧《达摩》的瓷像、石雕《佛祖》、面人《唐僧取经》,充分反映了中印两国间穿越喜马拉雅山的联系和交往。
在为期两周的展览时间内,观众在厚厚的留言簿上写下了密密麻麻的赞语:“奇妙极了”,“梦幻一般”,“不可思议”,“无言表达”,“无与伦比”,“激动人心”,“终生难忘”,“令人深思”……展览会唤起了观众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喜爱和对中国的向往。观众赞扬展览会是“中国古老与现代文化的生动表现”,“了解中国及其文化传统的好途径”,“一个美好国家的集中反映”。
尼赫鲁大学一位中文系的学生用中文写道:“印中文化关系史是悠久的。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无法估量的,中国人民辛勤工作使国家走向进步和繁荣,我愿作印中两国人民之间的桥梁。”
新德里十余家大报都发表了热情赞扬展览会的评论和报道,不少报纸还刊登了展览会的大幅照片。《印度快报》的评论说:“从这个展览会可以看出中国具有几千年历史的艺术传统是怎样几乎是自然地演变成新中国——我们的近邻——的时代精神”,“中国雕刻艺术的丰富传统在一个伟大人民所生活的新时代中获得了再生”。《爱国者报》的艺术评论员在题为《当代中国艺术的新思想》的评论中写道:“展览会表明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在继承古老传统的同时,正在吸收新的思想”,“这样高水平制作出来的传统工艺品所表现的美,是中国文明在哲理和精神上的体现”,“这种艺术境界现在通过了一个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反映出来”。
展览于5月24日闭幕,当晚七时许,英·甘地总理携其儿媳索菲亚·甘地(拉吉夫·甘地夫人)光临展厅。她兴致勃勃地在申健大使和展团人员的陪同下,仔细地观赏了全部展品,不时与索菲亚·甘地夫人交换看法。展览团把一件绘有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像的瓷盘赠给英·甘地总理,她表示感谢,并在留言簿上签名留念。
时近八点,马上要闭馆,但仍有百余名印度观众一拥而进,要求参观,工作人员推迟了闭馆时间,满足了这一批热情观众的要求。正如申健大使在开幕式上讲的那样:新德里的天气是热的,但展览受到的欢迎更热。(附图片)
展览团把一件绘有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像的瓷盘赠给英·甘地总理,她表示感谢,并在留言簿上签名留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