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人民的情谊——记中国音乐艺术团在苏联访问演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3
第6版()
专栏:

人民的情谊
——记中国音乐艺术团在苏联访问演出
沈修
在苏联首都莫斯科、摩尔达维亚共和国首都基什涅夫和黑海海峡城市奥德萨,以郑兴丽为团长的中国音乐艺术团都受到了极为热烈的欢迎。那经久不息的掌声,那充满激情的“布拉沃(好啊)”喊声,连同一束束鲜花,既表达了苏联观众对中国艺术的热爱,更反映了他们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每场演出之后,年轻的中国演员们都被紧紧地包围着:握手祝贺的、要求签名留念的、表示感谢和兴奋心情的、甚至希望更真切地看一眼、抚摸一下演员的人们络绎不绝。
在莫斯科演出时,有位观众特地从巴库赶来。由于担心买不到票,他竟提前七天来到首都,为了听一场中国演员的音乐会而在莫斯科住上八天,这是多么热切的心情啊!他随身带来一份二十三年前刘诗昆钢琴演奏会并有钢琴家亲笔签名的节目单,拿给中国朋友们看,脸上洋溢着得意、自豪的神情。在莫斯科的一场演出原定上演一百分钟,可是,热情的观众掌声不断,演员们不得不一首又一首地加演,甚至连一些没合过伴奏的曲子也拿出来了,这场音乐会竟延长到一百八十分钟。现在年事已高的曾在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工作过的巴拉绍夫带着自己珍藏的照片来找中国演员,激动地回忆起他那难忘的经历。他关切地询问吕骥、赵沨、黄飞立、郑小瑛等同志的近况并一再要求向他们致意。郑兴丽同志青年时代的同学和朋友更是闻讯而来。热情的看望、亲切的叙旧,有人甚至兴奋得流出泪水。
除莫斯科外,奥德萨也是个具有悠久音乐传统的名城。这里的音乐学校,培养出了如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柯岗、克里莫夫等一批批优秀的音乐家。这里有众多的音乐团体和专业学校。人们说:“我们的听众对音乐的欣赏力是很高的、严格的甚至是挑剔的”;“在我们这里取得成功,在全苏联都不会有问题”。而中国音乐家演出的音乐会始终座无虚席,据说,仅此一点,就是举办各种音乐会时也罕见的。
纯朴的人民的友情,更令中国演员感动、难忘:穿着节日民族服装、捧着面包和盐迎候中国演员的摩尔达维亚姑娘;捧出二十四种葡萄佳酿款待中国演员的基什涅夫酿造学校的师生;用肥鸡鲜蛋、小葱萝卜举办“庄稼人晚宴”的卡托夫斯基农场的农民们,都表达了他们纯朴、真挚和热情。他们说:“我们喜欢聪明、勤劳、有纪律的中国人!”“我们怀念中国人!”基什涅夫管风琴音乐厅负责人、泼辣能干、热情好客的柳德米拉请中国演员到家里作客,她捧出一罐罐家酿的葡萄酒,剪光拔净了种在花盆里的小红萝卜、小葱、香菜招待中国客人,又是跳舞,又是唱歌,夜深仍不愿散去。中国演员乘汽车到奥德萨去了,她和家人陪送到摩尔达维亚共和国的边界,按照古老的民族习惯掏出核桃、捧出葡萄酒和玉米面做的“玛玛雷卡”为中国演员送行,还向车轮泼酒,祝福中国音乐家离开摩尔达维亚后旅途吉祥平安。中国演员回国前夕,她又特地打来电报、电话送行,表示祝福和依依惜别。
短暂的两周时间,在友谊的气氛中度过了。通过访问演出,中国演员们深深感到并确信: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是纯真的、诚挚的。中苏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这是人民的要求,人民的期望。歌曲《莫斯科——北京》的词作者维尔什宁深情地向中国演员发出肺腑之声:“我写的那首歌曲曾被十多亿人民传唱过。现在我老了,多么想在余年再谱写一首中苏人民友谊之歌啊!”
祝愿他的愿望实现并取得成功!(附图片)
基什涅夫管风琴音乐厅负责人柳德米拉请中国演员到家里作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