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美国农业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3
第7版()
专栏:

美国农业见闻
本报记者 季音 何加正
五、农场主的苦恼和忧虑
加州南部是美国主要农业区之一。从旧金山出发,跨过金门大桥,再越过一座座林木葱茏的山地,眼前便展现出一片开阔的平原地带。这里河水清清,麦苗葱绿,一望无际的原野上,远处几辆拖拉机正在蓝天白云下耕作。好一片富饶而又宁静的土地!然而,这些土地的主人们心情却并不宁静。华裔李采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李先生在这里已耕耘了一辈子,算得上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农民了。1906年,他的父亲携家漂洋过海来到这里,七十多年来,经过父子两代人的努力,如今李先生已拥有土地一万八千多亩,其中有近五千亩梨园。大小机械一应俱全,总值要达二百万美元。李先生家大业大,举止之间,似乎信心十足。可是他说,现在在美国种田很困难,油、机器、化肥的价格和工资都上涨,农产品价格却未见上涨。1950年一吨梨卖一百美元,到去年只能卖九十美元了,成本却增加不少,光工资就增加了五倍。西红柿尽管在超级市场售价高达六十九美分一磅,农场卖出去只是一分钱一磅。由于农产品过剩,连这样的价钱还常常卖不出去。他的梨子到最后就只好处理给酿酒公司。至今,他连续亏本已四年,今年如再不盈利,他就想与土地告别了。
“能不能自己搞加工、办商业来增加盈利呢?”李先生言语之间表示,此举又谈何容易,前些年曾经有人联合起来办过二十多家加工厂,可是很快就办不下去了,最后只剩下五家。现代技术和大批量生产怎么能容许各自都来搞加工呢?
对于老一代农民来说,和自己多年经营的土地告别是难受的。李先生尽管有再亏本就卖掉农场的想法,但他仍然在顽强地进行着挣扎。今年,他从种子公司引进了一批新的作物品种,还引种了天津鸭梨,以图翻身。但愿他能交上好运。
李先生的农场只不过是众多亏损农场中的一个。据美国农业部1982年初统计,全国农场负债总额已达一千九百四十亿美元,比前一年增加10%。其中中小农场的亏损更加普遍。我们在佐治亚州访问过的汤姆农场,以养小牛为主,同时种玉米、卖饲草。他们为了最大程度节约开支,减少成本,几乎样样事情都是自己动手。那天汤姆正领着自己的小儿子和女婿在给牛打针。尽管如此,农场去年仍然亏本。
当然盈利的农场还是有的。在密执安州,我们访问了一户农民。男主人和二十岁的儿子再加上雇用的一个小伙子,三个劳力除了种九百英亩主要是租来的土地以外,在另外一个地方还继承了祖父的一份土地遗产。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承认去年是盈利的。不过,象这样的农场在美国已经是凤毛麟角。美国舆论界对农业的危机也不断发出呼吁。他们说,农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价格下跌、成本上涨、负债沉重。
新一代的农民不安心于农业,也是美国农业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李先生的三个儿子,有一个已经离开土地,另外两个虽然还在地里劳作,但是都很不安心。李先生对此无可奈何。在底特律南部一户农场的巨大饲料塔下,农场主十一岁的女儿约妮毫不怯生地对我们说,她想当一名医生,她的姐姐则想当一名空中小姐。母亲补充说:三个女儿谁也不愿当农民,也不愿嫁给农民。唯有二十岁的儿子愿意继承他父亲的田地。新一代农民不安心于农业,除了农场亏损严重,难以经营以外,活计太重也是一个直接的原因。尽管农业现代化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农活仍然是非常累人的。农场规模越来越大了,人又雇不起,大忙时节,光操纵机器也会把人忙得焦头烂额。总之,美国的农场正在经受着多方面的考验。 (续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