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乡镇发展传统名特食品大有可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4
第2版()
专栏:

乡镇发展传统名特食品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李克夫
过去一说起发展食品工业,常常是只想到城市,而把广阔的农村只当作原料基地。实际上乡镇发展食品工业,包括发展传统名特食品也是大有可为的。
传统食品、风味特产大多发源于农村,取材于农村,有的甚至离不开当地的土质、水源、物产条件,否则就不是那个“味儿”。河南正阳县王勾桥公社生产的“伏陈醋”,只能取当地古井水制作;浙江镇海县王山公社的“金桔饼”,也是靠当地盛产的金桔为原料。传统名特食品的经营也始于民间,特点是小型分散,有些至今还只能靠手工操作。如河北藁城宫面,就是由老师傅用手抻面,抻成头发丝儿细,里面还是空心,然后阴干而成。象这样的名特食品的生产工艺,想一下子用大规模机械化操作取代,是很难的。
农村有充足的劳力资源,不乏名师巧匠。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传统名特食品就能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目前乡镇企业加工的传统名特食品在全国占有一定比重。乡镇企业加工的“符离集烧鸡”,占当地总产量的60%;四川的榨菜由乡镇企业加工的,也占全省总产量的一半。仅据十省市的十四个地区调查,目前乡镇企业恢复和发展的传统名特食品就有一百三十九种。可见,乡镇是发展传统名特食品不可忽视的力量。
要使乡镇尽快把传统名特食品恢复和发展起来,有关部门还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如改革不适应传统名特食品小型分散经营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在技术力量上,要抢救技艺,培训技术人才。此外,在投资、贷款、原料供应、技术设备上都有必要加以扶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