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改革——义无反顾 放权——要求兑现——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邓旭初就高校改革如何深入答本报记者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4
第3版()
专栏:

改革——义无反顾
放权——要求兑现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邓旭初就高校改革如何深入答本报记者问
问:交大管理改革的经验得到了中央和上海市领导的重视和肯定,您能否谈谈如何进一步推进管理改革的问题?
答:为了把管理改革推进一步,我们准备做以下几项工作:
一、改变校内人员的部门所有制,促进校内人员流动,以利于发展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我们准备把全校教职员工的人事权收归学校所有,各系需要教师可向学校人事部门聘用。聘期可以一年、二年、三年,也可以在一个时期内每周聘几天。一位教师可接受几个系的聘用。这样做必须考虑到如何保证基础课、重点科研、新学科方面人员的可靠来源和稳定。多余的人员由人事处安排,或培训,或流动,或做临时性的工作。
二、从9月份起,校内有条件的研究所进行有偿合同制试点。这些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权在校内外录用和招聘人员;要坚持以应用、开发研究养基础理论研究,以基础理论研究促应用、开发研究的原则。
三、成立技术物资服务公司和生活服务公司。前一个公司承包学校教学、科研所需要的技术物资和生产、基建所需要的物资,在条件许可时,也可为兄弟院校代办业务;后一个公司承包师生员工的生活服务工作。两个公司都设若干分公司。公司是集体企业,干部实行招聘制,工人实行招工制,人员编制不计入学校编制。
四、为了贯彻“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我校某些专业可与地方企业合办研究开发企业。这些开发企业用集体企业办法进行管理。
问:为了保证进一步改革的顺利进行,除了学校方面要做大量艰巨的工作外,需要哪些条件作保证?
答:我们学校要在党中央路线指引下努力工作。我们认为改革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有关主管部门要给学校松绑、放权。我完全拥护万里同志最近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个讲话一语中的,他提出的彻底松绑、放权的好办法,也是办好学校的好办法。根据交大的改革实践,我们希望上级主管部门在现已放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以下几方面给学校松绑、放权。
要给学校以改革体制和编制管理的权力。现行的体制和编制管理办法,使学校成了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的事业单位,科研编制与任务不直接挂钩,学校无权根据工作需要招收职工,教职工的福利、工资等经费全部由国家包下来,这种办法已不适应新时期办学的需要。我们建议改变学校现行的单一事业单位的体制,根据科研、生产和后勤服务的不同情况,建立若干个企业单位,属学校领导。凡学校领导的企业单位,经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企业所需人员由学校审批决定,其工资、福利经费由企业支付
(不必受工资额度的限制,根据社会需要允许其发展);企业单位的人员,可向社会招聘,不列入学校编制。
进一步扩大学校在招生、培养、分配方面的权力。在研究生招考中,应允许本届优异生、优秀生经学校推荐,免试升硕士生。在完成国家计划前提下,对于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的委托代培硕士生名额,也要适当增加,从在职人员中招收的委托代培硕士生不应受名额限制。在录取考生时,要允许各校自定分数线,凡符合条件者,学校有权决定录取。考虑到学校的发展需要,解决师资来源问题,在若干年内毕业研究生应多数留校,并允许学校在需要时,于计划外另办若干个研究生班,学员可在本届毕业生中录取,人数可根据需要决定。为改变近亲繁殖,我们建议各校选留的毕业研究生相互交换工作单位二至三年,然后返回原校(交换期间户口、工资关系仍在原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对这个问题应当下达指令,并创造方便条件。要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有关领导部门与学校协商后,制订人才流动计划,下达人才流动指标,制订相应政策,以促使流动。在不违背国家有关人才流动原则(即大城市流向中、小城市,沿海流向内地等)的前提下,凡是科技人员本人愿意选择去向的,所在单位不应阻拦;若所在单位硬是不放,应允许本人辞职,接收单位可重新建立档案和工资关系,上级人事部门应给予转划工资额度。就这一条而言,我们上海交大保证首先做到,决不食言。
高等学校没有一点自主权,要改革是很困难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就要求上级主管部门进一步松绑放权;而松绑的结果,也一定会促进改革。这一次,如果上级主管部门能从这几方面进一步扩大学校自主权的话,我们的改革肯定会有新的进展。
当然,我们所说的放权、松绑,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或纸面上,而是要能真正兑现的放权。如上次答应给学校的自主权,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做到。有的权,领导是同意给了,但在执行过程中被具体办事部门卡住了。我们希望,这次如果能答应我们的请求,希望不要再出现类似情况了。学校自主权大了,其实是学校领导的责任更重了。上面进一步松绑放权,我们就要锐意进取,开创改革工作的新局面。
本报记者 肖关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