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树神草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4
第3版()
专栏:通讯

“树神草仙”
本报通讯员 王桥 本报记者 黄际昌
吐鲁番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人们到这里参观“火焰山”,没能觅到孙悟空、铁扇公主的踪迹,却意外地碰见了现实生活中的“树神草仙”——是他们,使飞砂走石的荒漠变成绿洲。
愿意结识这些“树神草仙”吗?那好,随我们走一趟吧。出了吐鲁番县城,沿着乡间柏油大道向南走,就看见那郁郁葱葱的灌木林带。喏,前头有人!他们脚印叠脚印,正穿过林带向沙漠深处走去。“树神草仙”就在那人群中间。
这些人,其实都是凡夫俗子,但有着令人敬佩的能耐:栽树树活,种草草长,硬把万年不驯的风沙给治服了。眼前这六百多亩良田,长粮食、长瓜果,长绒棉。这就是他们创业的见证!穿林过渠,再往前走,有一道遍种沙拐枣的沙梁横亘着,挡住我们的视线。爬上梁脊朝外望,呵!无边的沙地。我们到了“树神草仙”治沙的前沿阵地。
“这沙拐枣的根系发达,可扎根五米多深。风沙来它挡住,沙堆得越高,它蹿得越高,风沙到此止步!”说这番话的人叫沙飞,是红旗公社治沙站站长,干的正是喝令沙不飞的营生。
“我们已固沙六千多亩,还要把前沿阵地往前推,再治它几千亩、几十万亩。”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人出言不凡,他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土壤沙漠研究所在此蹲点的助理工程师赵振东。
在茫茫沙漠中种草种树,谈何容易!听听当地居民是怎样描绘风沙的吧:“风大沙子多,出门就爬坡,庄稼风吹走,房屋沙埋没”。一年到头,八级风就要刮上三十多次。“决不荒废祖国一寸土!”吐鲁番县红旗公社党委于1971年发出治沙动员令:附近五个生产队抽人合建治沙站。维吾尔族干部克立木任支部书记,汉族干部沙飞任站长,带领维吾尔、汉等几个民族的社员在沙窝里安营扎寨,开始治沙。这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也选定这里作为科研基地。经过协商,这个研究所就同吐鲁番林业站、公社治沙站三家共同承担一项科研任务:在大面积沙荒上造林固沙。种什么树才见效益?首战碰了壁。头年抢种四万多株榆树、杨树等乔木,第二年春天风吹沙打,只活了一棵胡杨树。他们没灰心,从一棵胡杨树看到了一丝希望:能绿一棵,就能绿一片!他们深入沙漠采集沙生植物的种子、条穗,引种八十多种树,当年成活的有六十七种。希望的光焰更旺了!他们又从中选优,选出了多种沙拐枣柽柳和老鼠爪等“一物多利”的固沙植物,扩大种植。他们冒着高温酷热,实地观察和总结出胡杨的生长规律。从此,当地的一批治沙的先锋树种,在沙荒上扎住了脚跟。
和风沙、酷热打交道,都是苦斗和恶战!风暴一起,科技人员就背着仪器,往风里冲,测风速,追流沙,观察植物的安危枯荣掌握科研数据。风停沙静时,他们的脸上留下青一块,紫一块的痕印。谁也没有叫声苦。骄阳正炽,他们偏往“火炉”里钻,在高温中观察沙生植物的性能,他们的脸被“烤”成“黑烟锅”,干焦的嘴唇却流露出丰收的喜悦。治沙研究所先后有15名中青年科技人员到这里蹲点,三年或五年一换,有的一蹲就是九个年头,把青春献给新生的绿洲。他们边干边学边总结,共写出四十几篇论文。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他们获得了大面积固沙造林科学研究成果奖,林业部发给了奖励证书和奖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