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吴晗史学论著选集》序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5
第5版()
专栏:

《吴晗史学论著选集》序言
黎澍
吴晗(1909——1969)是个勤奋、正直、诚实的历史学家。1934年毕业于北平清华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讲授明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辗转南下,任教于昆明云南大学历史系。以后,又任教于西南联大。他一贯爱好自己的工作,以研究明史有名于世。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肆无忌惮地推行法西斯恐怖统治,残酷迫害、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在人民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对。全国性民主运动随之高涨。吴晗也不再埋首书斋了。他握笔奋起,为保卫人民的民主权利而呐喊、反抗。明史这时成了吴晗手中的战斗武器,他在1943年写了一本讽世的历史著作,名为《由“僧钵”到“皇权”》,又名《明太祖》。四十年代末,又改写为《朱元璋传》。在此期间,他还写了许多后来编入《历史的镜子》一书中的借古喻今的短文,极力抨击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他和中共地下党员建立了联系,和进步学生结成了知心朋友,在黑暗中寻求着光明,由一个勤奋的、正直的学者,奋起而为反法西斯的爱国战士,1943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成了著名的民主人士。
全国解放后,吴晗被任命为北京市副市长,并在1957年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志愿。这是吴晗由一个爱国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者的重要转折。他担任副市长,当然工作繁忙,但并未因此放弃他作为历史学家的学术活动。他是新中国历史学三个大项目——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重绘中国历史地图的发起人之一,他担任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同各大专院校和中学历史教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历史学界许多学术活动的组织者和积极参加者。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利用他同历史学界的联系,对普及历史知识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希望“使人人懂得点自己和别人的国家的历史,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自己的前途,并通过历史的学习,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信心百倍地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洪流中去”。他把普及历史知识作为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他以富有远见的精神主编了两种历史小丛书,一是《中国历史小丛书》,一是《外国历史小丛书》;每本一二万字,他自己写的《海瑞的故事》就是其中一种。1966年以前,《中国历史小丛书》出了一百四十七种,《外国历史小丛书》出了五十九种,多由他亲自组稿和改稿,可谓煞费苦心。普及工作所需要的渊博的知识和勤勤恳恳的办事精神,在他身上都获得了突出的表现。
吴晗对自己的要求是严格的。他在多年时间里利用余暇改写《朱元璋传》,自谓原书“指桑骂槐”,缺乏历史态度。改写宗旨在充实内容,力求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一本翔实的科学著作。对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很用了一番功夫。有人讥讽他改写此书,“无非是要稿费嘛”。实在太冤枉了。试问一个作者前后费二十年时间,四易其稿,最后写成一本只有二十多万字的著作,所得能有几何?因为拿了这点微不足道的稿费,竟受讥于人,其实何损吴晗!适足以为说者自身的写照而已。此外,他还经常为报刊撰写知识性随笔,有时积极响应号召,写些配合政治需要的历史论文,如《论海瑞》等。
吴晗最后成了悲剧人物。一些戏剧界的朋友大概因为他常常参加一些关于历史剧的讨论,鼓励他写剧本。他并不认为自己能写出一个别开生面的历史剧,以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由于有这些朋友的帮助,他才破门而出,以历史学家而从事戏剧的创作,几经修改,终于写成。这个历史剧叫《海瑞罢官》。海瑞是明朝嘉靖年间一个以廉洁和正直敢言闻名的清官。剧本写了这个清官。可是这个剧本在现实舞台上却成了一个大悲剧的序幕,被林彪、江青、康生等人用为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的借端,吴晗在这个大阴谋下被罗织罪名,大张鞑伐,致以身殉。当年提倡学习海瑞,本来意在用一个封建社会的直臣作榜样,鼓励发扬民主,批评不利于社会主义的现象,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因响应这个号召而招杀身之祸,构成举世震惊的文字狱,忠良见嫉,情理反常。吴晗的悲剧就在这里。这个悲剧的动人心魄,使人深感遗憾,也在这里。
吴晗去世以后十年,冤狱平反,人们思念他,惋惜他,同情他的遭遇。为发扬他的史学成就,过了十四年,即1983年,北京市历史学会决定编辑出版《吴晗史学论著选集》,并以纪念今年他诞生七十五周年,逝世十五周年。全书四卷,约二百余万字。这是一部有学术价值的选集,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吴晗曾将自己手订的一个集子取名为《春天集》,表示了他对祖国美好前途的向往。尽管十年内乱造成了巨大的曲折,“四人帮”倒台后又经历了三年徘徊,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毕竟春回大地,百花争艳。吴晗的这部选集,不愧是花丛中绚丽的一束。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将是类似的悲剧的结束,永远不会重演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