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5
第5版()
专栏:学点革命史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是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配合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夺取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孙传芳统治的中心——上海而发动的英勇斗争。这次起义震惊了全国和全世界,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早在1926年9月初,北伐军向江西推进时,中国共产党上海区委就开始着手准备武装起义。10月16日,浙江省长夏超宣布脱离孙传芳,归附北伐军。这一事件影响加速了起义的进程。17日召开的区委主席团临时会议进一步部署了起义行动,决定以罗亦农为起义秘密总指挥,李震瀛为公开总指挥。
10月23日下午5时,上海区委发出了起义的动员令。起义的计划是:第一行动,制造局;第二行动,闸北;第三行动,南市;第四行动,浦东。各区听到信号后,即夺取警察署和向孙传芳军队驻地进攻。但此时形势发生了不利于我的变化。首先是夏超兵败,23日孙传芳军队进占杭州,夏超于余杭公路上被击毙。其次是起义消息泄露,市内敌人已作戒备。尽管形势发生了变化,但区委根据外文报纸报道:九江已克复,叶开鑫倒戈,仍决定按原计划发动起义。到预定时间,由于作为起义信号的军舰炮声未发出,以致大部分起义队伍没有发动起来。南市的起义工人袭击了警察署,但因孤立无援,不得不很快停止行动。起义中,优秀的共产党员奚佐尧、陶静轩被捕牺牲。
上海工人第一次起义失败后,党总结了教训,以更大的勇气准备第二次起义。
1927年2月11日,上海区委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为起义规定了正确的方针。2月18日,北伐军进占杭州。同日上海总工会正召开全市工人代表大会时,忽然传来北伐军已打到镇江的消息。会议当即决定举行总同盟罢工。从19日起,四天内参加罢工的工人达三十六万。罢工实现后,全市电车停驶,轮船停开,邮局关门,百货公司停业,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巨大威力。
工人的罢工遭到了军阀的残酷镇压,孙传芳派出的大刀队在街上到处残杀革命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从21日起,工人自发地起来与反动军警进行了局部的战斗。于是,党决定把罢工转为起义。22日,北伐军占领了石湖荡,前锋离松江只十二里。下午4时,区委发出《特别紧急通告》,宣布于晚6时“全上海动员暴动”,同时,宣告正式成立上海市民临时革命委员会。
这次起义以停在黄浦江中的建威、建康两舰开炮为起点,随即开始了工人夺取武装的斗争。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又由于此时总罢工已延续了四天,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群众已感疲惫,一部分工人已自动复工,起义取得胜利的可能性不大。因此,23日晚,党中央和上海区委联席会议作出了停止暴动的决定。
第二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与第一次起义不同,这次起义把武装起义同总同盟罢工结合起来,使工人阶级经受了锻炼,从而为第三次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月23日党中央、上海区委联席会议在决定停止暴动的同时,提出了准备第三次起义的九条方针,主要是:准备暴动,扩大市民公会,准备建立市民政权;领导左派,严厉地打击右派。会议决定由陈独秀、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汪寿华等八人组成中央特别委员会作为起义的最高决策机关,同时成立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军委,以加强对起义的领导和指挥。
为夺取第三次起义的胜利,党从各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准备:第一、利用孙传芳兵败、鲁军毕庶澄部接替孙军防守上海而出现的间隙时机,迅速恢复了被打散的组织。第二,成立了宣委,出版了《平民日报》、《工人快报》、《上总通讯》等多种刊物;组织了宣传队,散发传单,举行演讲,广泛地进行宣传鼓动。第三,加强发动群众特别是发动工人群众的工作,召开了全市工人紧急代表大会,通过了反对帝国主义、消灭军阀势力、工人武装自卫、积极准备总同盟罢工等二十二条斗争纲领。第四,进行了市民政府的筹建工作。3月12日,召开了上海临时市民代表会议,推选出由各阶层代表三十一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第五,特别是以周恩来为首的军委,从购买枪械、调查敌情、训练和整顿武装起义队伍到制定起义计划,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工作,组织并训练了三千人的工人武装纠察队,作为起义的骨干力量。
3月17日,松江方面的北伐军向浦南进攻,孙传芳军队向上海退却;苏州附近的吴江也为北伐军攻占。在此形势下,上海人民革命斗争情绪空前高涨;敌人内部分崩离析,纷纷倒戈投降。守备上海的军阀政府海军总司令杨树庄宣布归附北伐军,就任国民革命军海军总司令,接着率领停在吴淞口外的三艘军舰驶赴九江;毕庶澄也秘密派人与北伐军接洽投降事宜。
起义的时刻临近了。19日,中央特别委员会作出了21日全市“一致动作”的决定。下午2时半,罗亦农发布了起义预备动员令,命令各区、各产业总工会作好准备,随时等待命令。
3月20日傍晚,北伐军到达上海近郊龙华。起义的条件成熟了。根据党的决定,21日临时市民代表大会决定从中午12点起,全市实行总同盟罢工、罢市、罢课。参加罢工的工人达八十万人。总罢工实现后,起义队伍迅速按预定地点集合,在租界的工人也纷纷涌向华界。从下午一时起,南市、虹口、浦东、吴淞、沪东、沪西、闸北等七个区的工人起义队伍同时向敌人进攻,经过激烈的巷战,很快攻下了除闸北区外的各警察署和兵营,占领了电话局、电报局,切断了敌人的电源和水源,于当晚全部胜利地结束了战斗。最后,决战集中在闸北区。
闸北区是敌人防御力量最强固的区域,上海五千守敌,主力集中于此。起义开始后,集中在闸北的起义队伍,除本区外,还有沪东和沪西的工人共十余万。群众进攻的重要目标有七处:北火车站,湖州会馆,商务印书馆俱乐部,五区,广东路和中华新路警察分署,天通庵车站。敌人用大炮向市镇轰击,在鲁军中的白俄兵也以铁甲车开炮射击。一时炮声密集,巷战遍及全区。至下午4时,工人占领了各警察署和湖州会馆。起义目标就集中到北火车站、商务印书馆俱乐部和天通庵车站三处。为了各个击破敌人,指挥部决定先对北站取守势,对俱乐部取包围势,对天通庵车站取攻势。
起义队伍于22日中午首先攻下天通庵车站。当场被俘的敌人有三百余人。
商务印书馆俱乐部敌人人数虽不多,但拥有机枪和大批炸弹。纠察队曾写信劝降,未果。起义队伍在攻下天通庵车站后,即发动对俱乐部的猛攻,至22日下午4点,敌人终于投降,一部分敌兵换上便衣企图逃跑,被工人活捉。
战斗最后集中在北火车站。由于敌人纵火焚烧民房,使北火车站一带成为一片火海,造成起义队伍在巷战中进攻的困难。但起义队伍从四面八方冲向北站,形成围歼之势。战斗中工人们奋不顾身,前仆后继,顽强搏斗。在最后的关键时刻,陈独秀派人送信给罗亦农,要工人停止战斗,向大场方面撤退,被罗亦农拒绝。下午6时,经过两天一夜的激战,上海工人阶级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攻下敌人最后一个据点——北火车站,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起义胜利后,3月22日第二次临时市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上海市民代表政府,十九名市政府委员中,罗亦农、汪寿华、侯绍裘等共产党员占了九名。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政权。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使长期被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的上海回到了人民手中。不久后,蒋介石发动了血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篡夺了上海工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革命果实。但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老一辈革命家和上海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光辉业绩,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金再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