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千方百计地把文艺活跃和繁荣起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5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千方百计地把文艺活跃和繁荣起来
高占祥
一、要鼓励作家、作者放开手脚搞创作
要把文学艺术活跃起来、繁荣起来,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要放开手脚搞创作。运动员比赛时放不开手脚,就创造不了新纪录;书法家不能任意挥毫,就写不出传神妙品;文学创作者思想不解放,怕这怕那,就不会在思想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让作者放开手脚搞创作,解放艺术生产力,努力做到:一要支持创作,二要组织创作,三要鼓励创作。从当前的情况来说,特别要支持创作。
我们要热情鼓励和支持作家、作者搞文学创作,并且要注意按照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去指导创作。要实行艺术民主,不要粗暴干涉。文艺评论工作者要防止和克服“左”的作法,多做
“浇花”工作。作者和评论者是朋友,通过实事求是的评论,通过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会加深朋友之间的感情,促进创作的繁荣。就是说:我们决不能再搞过去那一套“左”的、简单粗暴的东西,但也不能因此而取消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如果走到另一端,对作者的成长和文艺的繁荣同样是不利的。
我们还要尽可能为作家、作者搞创作创造一些条件。文艺创作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作家写出了好作品,不仅是他个人的成绩,而且是他所在单位、所在地区的荣誉,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现在有许多单位、地区的领导很支持作者搞创作,这样的领导,有眼光,有见识,懂得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与作用。希望有关单位的领导同志都能象他们那样支持文学创作,重视培育人才。
二、作家、作者要积极投入到伟
大变革的激流中去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伟大变革,改革之风吹遍祖国大地。改革的激流正从农村涌向城市,波及各个生活领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和形形色色的传统观念。改革已成为时代的潮流、生活的主旋律。这是当今中国的“大趋势”。现实变革的新生活为文艺创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
我们的作家,要反映变革的现实,就要投身于改革激流之中,要深入到改革的第一线,直触改革大军的脉搏,体会从事改革的人们的气质和气魄,了解他们的失败与成功、苦恼与欢乐。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如果能够深入到改革大军当中去,做改革大军的知心朋友,那么不管写什么样的题材,都能反映出时代的风貌。
投身于时代的变革,就是当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的深入生活。深入生活是搞好文学创作的基础。文学是生活的儿子,没有生活就没有文学。
人们常说,文学就是人学,或者说,文学就是人生学。一个作家,只有在生活中真正尝到人生的酸、辣、苦、甜、咸,才能写出有生活味道的作品来。即以写改革来说,每个从事改革的人都有其特殊的性格和形象。如果不到生活中去,是想象不出这样的人物的,如果硬写,不是雷同,就是虚假。作者深入生活,可以多形式、多渠道、多方面,要因人因事因地而异,把生活实践与创作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深入生活的核心是认识生活。这就要求作者对生活要有敏锐的观察和深切的体验,要对掌握的素材进行提炼筛选,要“透过荷叶抓到藕”,即要透过大量的生活表象去抓住本质的东西,力争使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典型高度上都有所突破。
深入生活是创作成功之本。如果说,文艺作品是引导人民前进的“灯光”,那么深入生活就是这“灯光”的“光源”;如果说,文艺作品是净化人们心灵的清泉,那么深入生活就是这清泉之源。作家不深入生活,就会断送自己的文学事业;领导不支持作者深入生活,就会贻误文学新人的成才。因此,我们的作家、作者一定要积极自觉地投入到伟大的现实变革当中去。
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长篇巨制,仅凭走马观花、参观访问,甚至短期生活都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作家长期地深入到生活的激流中去获取创作的源泉,到生活的深处去获取艺术的宝藏。要想做个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民的作家、艺术家,必须在深入生活上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有关方面的领导,要热情鼓励和支持愿意长期深入生活的作家,帮助他们安排好生活、学习和创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组织作家深入生活要舍得拿出一定的经费,这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投资。
我们相信,只要把文学的种子播种在生活的沃土里,一年、两年、三年就会陆续收获,就很可能有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浓厚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问世。
三、作家、作者要提高思想水平,
要有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赵紫阳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
“提高作家艺术家的思想艺术素质”。这包括政治素质、思想情操、精神气质、生活阅历、艺术修养、知识积累等等。我这里着重讲一讲作家、作者要提高思想水平和要勇于创新的问题。
我们的作家、作者要站到时代的前列,就要努力提高思想水平。从当前来说,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一、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习党的现行方针、政策。政治观点不能代替创作,但它能指导创作。在新旧交替、除旧布新大变革的今天,学习党的现行政策非常重要。否则,用旧眼光去看新事物就看不惯,甚至自觉不自觉地会写出与现行政策相抵触的作品来。
二、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民族化,发扬民族传统,使民族化具有时代感。同时,要坚持
“洋为中用”的方针,防止和克服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借鉴外国的东西,吸收西方美学中的一些合理成分,是为了更好地发扬我们的民族传统,决不是抛弃民族传统。只有坚持民族化,发扬民族传统,才能使我们的文艺立足于世界文学艺术之林。
三、要努力多掌握一点现代化文化科技知识。文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度的文化修养是艺术上突破与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注意学习一点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新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作家、作者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文心雕龙·时序》篇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就是说,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应随之而变化,与之相适应。
我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艺术创新问题。艺术创新,是与思想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作家、作者光靠别人给“松绑”是不够的,还要自己给自己“松绑”。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的同志要有“真正艺术家的勇气”。什么叫真正艺术家的勇气?我以为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敢想敢干,百折不挠”。这种勇气来自作家的政治理论修养,来自作家的胆识,来自作家永不衰竭的进取心。生活、思想、技巧,是创作三要素,都重要。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生活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艺术是关键。
鲁迅说:“单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技术”。作家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和典型化,必须借助艺术的特殊手段来实现,所以我们也必须在艺术技巧上下功夫。创作,是以“创”为使命的。有人说,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我看是有道理的,“文章自得方为贵”嘛!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诗人都告诫人们要创新,踩着前人的脚印走的人永远走不到别人的前头。在这里强调一点,在创新过程中难免有缺点、错误,难免出一些失败之作。但要看到,前进道路上的探索者,即使有些失误,也比那些不敢创新、因循守旧的人强得多。一定要允许失误,即使有比较明显的缺点、错误,也要通过耐心疏导的方法、和风细雨讨论的方法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千万记取过去那种过火斗争、简单粗暴的教训。
在艺术创新上,要特别注意塑造典型的问题。我觉得,当前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努力塑造从事改革的人们的艺术典型。塑造人物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要艺术创新,不能用五六十年代的老方法去写八十年代的革新大军。二是要注意塑造八十年代新农民的典型形象。现在广大农村十分缺乏精神食粮,更缺少能活在广大农民心里的艺术典型。农民反映说:“我们现在是含着糖块上山坡,甜滋滋地步步高,就是精神食粮少。”今天,我们是多么需要塑造八十年代新农民的形象啊!
塑造典型人物时要注意多样化。改革是今日之主流,塑造从事改革的人们的典型是需要的,但也要看到,生活要丰富多彩得多,我们决不能忽视其它方面的题材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只要我们的作家、作者,既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又注意艺术创新,一定会提高我们的文艺创作质量,一定会创造出能深入人心、广为传颂的艺术典型。
(本文是作者1984年5月在河北省中青年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