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比权更重要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5
第8版()
专栏:

比权更重要的
柳萌
改革的形势,作为潮流也罢,人心所向也罢,总之,它来得如此迅猛,逐渐显示了强大的威力。于是在群众当中,在领导层中,多有开口议论改革的人,这无疑是个好兆头。起码说明,在凝滞多年的中国这片土地上,关心、思谋改革的人多起来了,“改革”的幽灵搅得人心思动。在思动的人群中,更有早行者,如步鑫生、温元凯等等。他们勇游“潮头”,他们的雄姿伟业,连某些安于现状的人亦都在啧啧称赞。
但是,在个别担负领导职务的同志中,议论起这些改革来,我们也不时听到这样的说法:“给我人权、财政,我照样能搞上去。”意思无非是说,别人的努力也没啥了不起,只要让我“说了算”,照样会有一番作为的。
是不是有了权,就会有改革的锐气、改革的本领和改革的成果呢?自然,要进行改革,倘若没有保证改革方案实施的必要权力,无异于过河无船。正因为这样,中央才提出放权“松绑”,给各级领导更多的权力。
不过我总以为,更重要的还不只是权,而应该是心——爱国忧民之心。我这样讲,有的同志也许会生气:怎么,我出生入死打出天下,我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难道我不爱国?我不忧民?
但是稍安勿躁,咱们不妨平心静气地谈谈。你作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领导,我想不能说没有权。问题在于你怎样用权。有的领导同志,任人办事并不依据原则,而是凭个人是非好恶标准定夺,滥用人权、财权,甚至胡作非为。事实证明,没有一颗思谋振兴中华的心,给了你权也不见得会用,或者说不会用在改革上。试问,有的干部的权还少吗,可又做出了多少利国利民的事呢?
当今出现的努力实行改革的人,有这样一个共同特点:阻碍改革的事情出现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这件事于国于民是否有益,然后再考虑如何定夺。倘若他们首先想的是,我的权限是不是可以解决,解决好坏会不会影响我的“乌纱”,那么,他就不会在改革上有所作为,充其量不过是个“规矩”的守权者。努力改革的人大都是无私无畏的实干家,而不是利欲熏心的空谈家。这也正是他们之所以受人尊敬的原因。
改革的形势咄咄逼人,已经造就了一批锐意改革的先行者;某些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领导者势必逐渐退下来。我们希望这些同志反躬自省,善于总结教训,而不要有委屈情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