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善于讲革命故事的人——记优秀工会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张功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6
第4版()
专栏:

善于讲革命故事的人
——记优秀工会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张功升
1965年,胡耀邦同志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说:“四川出了个新‘刘三姐’,一路唱进北京城;辽宁出了个张功升,一路讲进北京城。我们为这些可贵的新人新事鼓掌叫好!”这个张功升,就是辽宁发电厂工会副主席、助理工程师、抚顺市职工业余故事团团长。二十三年来,张功升讲故事二千二百多场,听众达二十八万多人次,编讲故事三百五十多个。二十三个寒暑春秋,他象一团不灭的火种,点燃着人们的心灵之火。
从《一袋干粮》讲起
1961年,张功升从沈阳电校毕业分配到辽宁发电厂。当时由于天灾人祸,人们过着填不饱肚皮的生活。张功升对此感到非常着急。他认为,只要大家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困难是可以战胜的。他参加市里举办的故事员学习班回来后,有一天给工友们讲了《一袋干粮》的故事。当他讲到红军战士谢益先用自己的一袋干粮救活了母女俩,而自己却没有走出草地的时候,张功升和听的人一样,眼里闪着泪花。第二天上夜班搞突击任务,食堂给每个人送来两个窝窝头,张功升发现不少人给下一班的人留下一个。从此,他把革命故事从宿舍讲到班、组,从食堂讲到俱乐部;从街道讲到农村、部队、学校。
“牛棚”里的故事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张功升因为曾给贺龙、宋任穷、陆定一、周扬等同志讲过故事,第一批被关进“牛棚”。在“牛棚”里,张功升一边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王若飞在狱中》和《江姐》的故事,一边对大家说:“咱们是‘牛’,不是鬼,更不是蛇神!”讲得伙伴们脸上露出了笑容。张功升被关进哪座“牛棚”,哪里就时常传出笑声。前去“弹压”的“专政”队员,有时也偷偷躲在门外津津有味地听张功升讲故事。一个“专政”队员听着听着,竟然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老牛”们坐到了一块。
让生命的蜡烛发出
最后的光和热
1978年,张功升因公受伤,病情逐渐恶化。在张功升的病历上,一位医生写下了这样的诊断:“外伤型肌肉骨化症”。这位医生还说:“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世界上至今还没有特效疗法。这种病再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变成一个‘骨化人’,僵硬而死。”张功升在锦州治病期间,一家工厂请他去讲故事。上台前,厂里请来两位医生为他检查身体。当张功升准备登台时,一位大夫说:“病已经扩散到了胸部,我看到明年就够呛了。”张功升听了顿时觉得天旋地转。就在这时,上场的铃声响了,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张功升就象战士听见了冲锋号,定了定神,索性把手中的拐杖猛地甩到一边,大步走到台前,挪开为他准备的椅子,一直站着讲了长达四十五分钟的故事。从那以后,张功升用生命与时间展开了赛跑。1983年2月,张功升到北京参加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他利用休息时间给所住的京西宾馆和北京一些单位的职工们讲故事。1983年夏天,水电部安排他到青岛疗养二十天。在这期间,他先后在疗养院、发电厂、文化馆等单位,讲了十二场故事,还给疗养人员讲了三场。疗养结束后,他应邀到杭州参加故事讲演活动。途经常州时,他为工人讲了故事。到了上海,又被同路的上海同志挽留了三天,给五十名故事员讲了课。在杭州开会时,他又被请去讲故事、做辅导,忙得他连杭州名胜都没来得及好好看看。同年9月,张功升到葛洲坝参加水电部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他白天和同志们一起开会,晚上讲故事。上了火车,他又开始给旅客讲故事。张功升说:“我生命的这截蜡烛不高了,属于我的时间不会太长了,只要我的嘴巴没‘骨化’,就要一直讲下去!”
辽宁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绍忠 维源
本报记者 苏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