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建设第三梯队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6
第5版()
专栏:论坛

建设第三梯队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孙大光
建设第三梯队,是党中央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多次作过重要讲话。小平同志曾指出:“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如果我们在三几年内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十年后不晓得会出什么事。要忧国、忧民、忧党啊!”小平同志的谆谆告诫,使我们的头脑更加清醒,不在这个问题上深谋远虑,就要犯历史性错误。
地质科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地质工作是探索性很强的调查研究工作,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我来地矿部工作已经九年多,深感地质工作必须由内行来领导,如果自己不懂,工作起来就象是隔靴搔痒;如果一大批领导骨干不懂或不很懂专业技术知识,就会贻误整个事业的发展。过去,我们在很多问题上吃过没有知识的亏。所以,我感到党中央提出实现干部队伍四化和与此衔接的第三梯队建设问题,对于我们的事业不仅完全必要,而且十分紧迫。
为开创地质工作的新局面,我们结合机构改革,有计划地加紧对各级后备干部的考察、培养工作,选拔一批优秀的年富力强的知识分子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四年来,在中央的关怀下,对地质系统局、队(厂)两级班子都作了调整,省局级班子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7%,专业技术干部的比例达到79%。部党组成员六人,除我以外都有大学或研究生学历,懂业务和管理。部机关司局级干部中,有大专学历和专业技术干部达到70%。通过调整班子,我们有了新的感受:后备干部早有准备,班子调整就顺当得多,相反,心中无数,临时现找,就被动,遇到的困难就大。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调整班子过程中,我们就抓了这第二手,即建设第三梯队。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工作,地质系统多数局级单位都建立了一定数量的第三梯队名单,并选定了部级后备干部,从年龄、知识和能力上形成梯形结构,有近期进班子的对象,还有一、二把手的后备对象。对选第一、二把手,除政治上要坚强和有组织能力等条件,特别注意两个“深”字,一是对战略问题的深谋远虑,二是在处理具体工作时的深思熟虑,特别注意他们是否善于团结一班人,是否能知人善任,是否有改革精神,勇于并善于开创新局面。这样,较快地实现各级领导班子的高文化结构,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对干部的选拔使用,要做到大胆、得当,就必须对所选拔的对象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光靠听汇报、看材料,重要的是要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来印证这些材料的准确性。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组织部门要做全面深入的考察工作,领导同志也要有用多种形式亲自考察的机会,亲自接近和熟悉他们,既从大处又从细微处去了解他们。最近几年,我先后五次带领三十余名中青年科技干部到基层调查研究或出国考察。这样,和他们一起搞调查,一起听汇报,一起研究工作,从中看他们的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和业务专长,然后再把准备选拔的对象放到群众中去听取反映。经过这个程序,如何使用就可以心中有数了。1983年,我们把这种直接考察干部的做法定为一项制度。先后抽调近三十名拟提拔到省局级领导岗位的后备干部,同部政治部负责同志、机关其他司局级干部一起,到基层去搞调研,抓工作,一方面开阔他们的眼界和思路,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加以考察。今年,结合地质系统的整党工作,还要继续这样做,长期坚持下去。
党和人民赋予我们老同志培养接班人的历史责任,要求把年轻干部扶上“长征马”,尽心竭力“送一程”。担子重啊!当前,我们面临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更增加了按照干部“四化”要求建设第三梯队的责任感和紧迫性。我们一定要把地质系统的各级班子建设成全新的高文化的领导结构,使之更好地领导群众实现党的总路线、总任务,加速地质工作现代化。
(作者是地质矿产部部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