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激流勇进 带头改革——记河北栾城县委书记朱福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6
第5版()
专栏:

激流勇进 带头改革
——记河北栾城县委书记朱福奎
1983年11月,朱福奎就任栾城县县委书记。不久,他接到一封农民来信,只有两行字:“为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如何“与民作主”?老朱走村串户,听取意见。他要求回乡过春节的六百多名干部了解民意,写出报告。通过调查研究,老朱发现有两大问题:大多数农民想富,没有门路;先富起来的怕“变”,不敢大干。老朱想,“与民作主”,就得带领全县人民加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今年初,党中央下达了一号文件。老朱同县委常委们商量,从改革会议开始。干部下到各村开农民大会,让中央文件直接同广大农民见面。县里设中心会场,各村设分会场,80%的户主都参加了。县委还请了十二名勤劳致富的“能人”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许多乡的农民纷纷请这些“能人”去“传经”。一位致富的菜农被西南庄“抢”去后,不一会儿就招来几百名听众,房里容不下这么多人,一些人就冒着寒风趴在屋外窗户边听,直到凌晨一点多钟才散会。农民吃了“定心丸”,致富的劲头更足了。短短两三个月内,全县专业户、重点户猛增四千二百户,联合体涌出一千三百个。
会议改革初见成效,使老朱深受启发。他和同事们决心破除旧套套的束缚,改老的、旧的工作方法为科学的、现代化的方法,学习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传播信息、了解情况。为了加强信息反馈工作,县委在各乡选配一名资料员,负责反映当地的新情况、新问题。县委设立调研组,组建“智囊团”,使他们及时向县委提出可行性建议,成为指挥机关的“参谋部”。
农民富起来后,不少人想用汽车跑运输,就是苦于“买车难”。要买车得办理八个证件,有些农民跑了两个月还没办成。老朱和县有关部门的领导商量,决定成立“证件办公室”,让有关部门抽人联合办公。这样,不用半天的时间,就可办齐购车的证件。没过多久,全县农村中私人购买汽车80多辆,个体运输专业户蓬勃发展起来了。
今年3月25日,县委县政府在全县乡镇张贴“招贤广告”,招聘乡镇干部,报名者达一千八百多人。经过群众推荐,层层筛选,文化考试,实际工作考察,从中挑选出一百名农村青年充实乡镇干部队伍。此外,对全县现有干部全部实行合同制,一年考核、评比一次。凡不合格者,分别予以处理:年纪大的,发工资养起来;中年的,发生活费,其他费用自理;年轻的,停薪留职,自谋出路。实行人事、干部制度的改革,混日子的人再也坐不稳“铁椅子”,真正的英雄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改革用人制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老朱首先从自身、从县级领导干部抓起。今年3月以来,县里举办了党政干部文化补习班,抽调出近四十名乡级干部脱产学习四个月。县里还组织三十五名工程师、农艺师等技术干部参加微电脑使用训练班,为迎接新技术革命培养人才。根据发展商品生产的需要,县培训中心陆续举办了几十个技术培训班。老朱身体力行,无论工作多忙,总要挤出时间读书学习。在全省县厅级干部考核政治经济学时,老朱取得97分的好成绩。
老朱说:“抓智力开发,培养人才,这是战略学的项目。只抓眼前,不顾长远,就不是一个有胆有识的改革者。要成为一个合乎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县委书记,就得研究本地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懂得‘战略学’。”他来栾城上任不久,县委召开了由县内外专家参加的“栾城县经济发展战略论证会”。县委集思广益,确定了栾城的经济发展战略。
朱福奎正在改革的浪潮中前进。他说:“党中央领导我们改革,省委、地委支持我们改革,广大群众要求我们改革,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当然,搞改革就难免得罪一些墨守成规的人,就得担风险。作为共产党员,应该无私无畏,激流勇进,带头干四化,带头搞改革。”
本报记者 舒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