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塞浦路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7
第6版()
专栏:

塞浦路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朱梦魁
塞浦路斯位于地中海东部,面积九千多平方公里,人口六十五万。它是地中海上仅次于西西里岛和撒丁岛的第三大岛,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有“极乐岛”的美称。
1960年独立后,塞浦路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初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落后的状况。但塞浦路斯于1974年发生军事政变后,被分成经济上完全隔绝的两个区:南部的希族区和北部的土族区,一度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困难。
南部的希族区从1975年开始被迫停止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后,制订了三个“紧急经济计划”。经过五年的努力,南部塞浦路斯人民在重建家园、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198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十亿塞镑(一塞镑约合二点三美元),每年平均递增13.2%。人均收入已超过四千美元。这是因为塞浦路斯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和执行了以出口生产为目标、扩大加工工业、扶持农业、促进外贸、发展旅游的正确方针。
面对本国原料缺乏、市场狭小的现实,塞浦路斯政府不搞投资大、资金回收慢的重型工业,而是把重点放在投资少、收效快、吸收劳力多的各类加工工业上。为了加速加工工业的发展,塞浦路斯政府采取了以私营为主,合作社、国营和私营几种经济同时并存的方针,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塞浦路斯的全部固定资产中,加工工业1973年只占10%,1981年增至18.4%。在塞浦路斯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加工工业产值在1973年占14%,1979年升为16.2%,近几年来发展更快,超过了农业而跃居首位,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
塞浦路斯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农业进行了大量投资。过去,塞浦路斯的农业并不发达,没有大规模现代化的农场,主要是个体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的基础设施和水利灌溉系统。近几年来,塞浦路斯的农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生产率和商品出口率,大部分农产品向中东国家出口并远销欧洲各地,为国家争取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塞浦路斯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交通便利,具有大规模兴办旅游事业的良好条件。为此,塞浦路斯政府采取立法手段积极保护和扩大旅游业,建立了一套效率高、成本低、适应外国游客需要的经营管理制度。1981年塞浦路斯旅游业收入达一亿零二百万塞镑,相当于全国外贸出口额的47%。1982年,来塞岛观光的游客超过五十五万人,比1981年增长40%左右。
1975年以来,塞浦路斯北部土族区的经济也在逐年地恢复和发展。土族区的土地占塞岛的36%,包括最肥沃的梅萨奥里亚平原和柑桔的主要产地莫尔富地区。法马古斯塔是塞岛最大的港口城市,具有发展经济的很大潜力。土族区坚持执行吸引外资、扩大出口的经济政策,在生产粮食和出口柑桔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对加工工业和轻工业的投资。1980年土族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一百七十亿土耳其里拉(1982年底一美元约合一百八十六土耳其里拉),比1975年增加了17.8%,外贸总额比1975年增长了107.4%。1982年,土族区的人均收入约为一千二百美元。
当前,塞浦路斯南北两区人民正在因地制宜地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克服面临的种种困难,为民族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奋斗。(附图片)
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老城区的丽德拉大街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这里商店密集,货物齐全,吸引着许多顾客和前来观光的各国游客。
谷利源摄(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