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上海——云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28
第2版()
专栏:

上海——云南
本报记者 章世鸿
在云南省西部边境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记者见到了从上海前来支援边疆的七位技术人员。这里离昆明九百多公里,离上海四千多公里。据当地人说,三十年来,上海技术人员还是第一次出现在这块少数民族聚居的土地上。盈江县有个民族染织厂,过去一直搞手工生产,最近在上海色织十厂三位技术人员指导下,第一次试制成功傣族、阿昌族喜爱的机织傣锦和筒裙布,结束了一千多年来手织傣锦和筒裙布的时代。喜讯传开,毗邻的梁河县阿昌族干部和群众特意写了贺信给民族染织厂,要他们转达给上海工人阶级:感谢他们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力支持。由上海县梅陇公社四位养鸡专家带来的七千只良种蛋,已经在这里新建的养鸡场孵化出第一批种鸡。沿海城市通向西南边境的渠道打通了,跨省市的联合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云南的同志常说,他们是个穷省。其实,这里有别的省份少有的资源。现在世界上可供利用的矿产约一百四十多种,云南就有一百三十多种;全国近三万种高等植物,云南有一半以上。茶、糖、药材、木材及各种轻纺工业原料可以说取之不尽。四年来,他们支援上海计划外的有色金属锡、锌、铅就达二千二百多吨。三中全会以来,云南经济发展的步子不够快,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长期闭关自守是重要原因。现在,云南认识到这一点的人愈来愈多,要求打破闭关自守,向国内外打开大门的呼声愈来愈高。
记者5月中旬到昆明,就听到一个好消息:省委和省府今年准备抓两件事,一是改革,二是开放。这是打开云南自然宝库的两把金钥匙。目前,云南同十九个省、市签订了四百三十二个经济协作项目,今明两年准备进一步扩大。
1979年中央决定上海对口支援云南。从1980年开始,四年来共签订了二百零二个项目,已完成一百零二项。实践证明,这种支援,使一些企业起死回生,扭亏为盈,质量提高,很有作用。据昆明市二十二个企业初步统计,受援企业当年新增利润即达一千三百万元,节约资金一百零八万元。
从1983年开始,这种对口支援范围由昆明市向边疆地区扩大。上海县、嘉定县、南汇县同云南省德宏、楚雄、文山三个自治州对口支援,签订了四十六个项目。云南各州县对这种州县对口支援表现了很大的热情,纷纷向上海市提出要求,争取上海十个县都能支援西南边疆。更可喜的是还出现了乡镇工业之间的对口支援。记者在潞西县遮放公社橡胶制品厂访问,看到这里的三十多种产品的技术和部分设备是由上海县鲁汇公社橡胶制品厂提供的。这种省市级、州县级、公社级多层次的对口支援,具有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能够直接将沿海城市先进技术很快渗透到边疆。四年实践,使云南很多同志看到了自己的潜力,打消了自卑感,提高了信心。云南省不乏能人贤士,记者见到几个厂长,都是有魄力的。他们早在五年前,面对工厂的困境,单枪匹马跑到上海去,通过民间渠道请上海师傅来厂传授技术。云南翻身最早的就是这些工厂。这些厂长对记者说,他们是“逼上梁山”的,敢于“上梁山”的都是英雄好汉。上海的先进技术能够在云南开花结果是与云南人的聪明才智相结合的产物。
1984年,将是云南省大转变的一年。他们将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向全国打开大门,不但引进新设备,新技术,而且欢迎各省市来云南办厂设店,展销商品。对此,他们将提供优惠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