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到社会实践中去识别良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7-02
第5版()
专栏:

  到社会实践中去识别良莠
  人丁
一些确有才干、本该受到重用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常被搁置起来,无人问津?一些思想进步、卓有贡献的知识分子的入党要求为什么常遭冷落,无人理睬?除去对知识分子的偏见外,我们有些领导和人事部门习惯于从档案上审查干部、选拔人材,也是一条重要原因。
靠从档案里找人材,分好坏,可靠吗?举个小例子吧。有个同志,表现不坏,常当先进,要求入党二十二年,申请十三次才得以成为中共党员。为什么呢?原来,档案上两次审干材料都说他的农民父亲是反社会主义分子,第三次审干才弄清前两次材料纯属子虚乌有。一纸“检举”,无名无姓;三个材料,均有官印;两种结论,迥然不同。这类例子,俯拾皆是。看来,档案似乎并不完全可靠。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唯有档案岿然不动。档案本是历史的记录,也勿须动。关键在于能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它。这就要求人事干部有较高的马列主义水平、政策水平和文化修养。但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什么“有右派言论”啦,“反对三面红旗”啦,“拥护反动的三自一包”啦,“爱收拾打扮,资产阶级思想严重”啦,“自高自大,一贯反对领导”啦,“社会关系复杂,有海外关系”啦等等,等等,在某些同志眼里,仍然是大逆不道的。这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有的至今仍然保留在一些同志的档案里,而且照旧发挥着作用。
人事档案对全面考察干部有很大作用,不能否定。但档案毕竟是死的,再加上二三十年中“左”的干扰,不可能完全正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全貌,更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现在和将来。千里马要在疆场上成长,人材要在“四化”的熔炉里造就。一个人的最真实、最生动、最全面的档案在哪里?在他的事业的实践中,在沸腾的社会生活里,在拚搏、忍让、以至含冤受屈的曲折征途上。在那里,有胜利的欢乐,也有失败的痛苦;有千里马的驰骋,也有落伍者的哀鸣;有选贤任能者的大声疾呼,也有官僚主义者的非议和反对;有由衷的赞美,有中肯的批评,也有别有用心的中伤……。各级领导和从事人事工作的同志,走出你的办公室,到社会实践里去考察干部、去鉴别良莠吧!在那里,只有在那里,你才会发现真正的千里马,犹如明镜照物,妍媸自露,你自己也才会成为真正的伯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